輔導室將最後兩次的讀書會改為線上進行,上周的小組討論只有三五個同學上線,
出席率不到1/4。這段時間孩子們在家上課,可能是媽媽們不方便上線的原因之一,
但是還有另一種可能是大家不熟悉線上軟體的使用而卻步。
輔導室將最後兩次的讀書會改為線上進行,上周的小組討論只有三五個同學上線,
出席率不到1/4。這段時間孩子們在家上課,可能是媽媽們不方便上線的原因之一,
但是還有另一種可能是大家不熟悉線上軟體的使用而卻步。
從《劉墉談親子教育的 40 堂課》、《教養不必糾結於最理想方式》各選一篇文,
作為讀書會的第一次討論內容。其一是第40堂課《每個孩子都該被肯定》結語,
其二是『身教』到底要教什麼?
一人一菜是讀書會結業式的慣例,擺滿長桌的壯觀場面,不僅豐盛也讓人食指大動。
有些是精心製作(肉桂捲),也有購自名店的料理(湖口紅糟鴨),都是一番心意,
班長特地帶來電磁爐,因為藥膳排骨還是要熱的才好吃呢。
陳韻琳老師帶來電影《秘密與謊言》,子標題是「子女可以幫助父母的」。
讀書會時間只有兩小時,看完電影後老師直接以自己的故事為例說了結論,
雖然這部電影沒有大卡司,經老師指點,還是有很多值得深思的觀點。
外型是標準的理工女俐落風格,相處是散發文藝才女的暖心情懷,
骨子裡是懂得界限和浪漫調和的不安分靈魂。
一個愛閱讀有求知欲、生活認真且不斷充實自我的人。
在團體裡具領導能力,理性堅毅的外表與高強度的執行力下,偶爾給人嚴肅不留情面的感覺。
閱讀《APP世代在想什麼?》心情是沉重的,過度使用手機是普遍的現象,
書中章節提到的臉書憂鬱、網路霸凌和線上遊戲成癮等現象讓人覺得憂心,
這些內容和作者張立人醫師演講中的笑聲不斷形成很大的反差。
從「與作者有約」的演講了解書寫的源起與堅持是參加讀書會的優點之一,
還有作者更多沒有寫在書裡的故事,與作者的互動更能釐清閱讀時的疑問,
讓我們對《感情這件事》的理念有全面性的理解。
這次讀書會選讀游乾桂所著《深情:教出懂愛、用心、有情的陽光孩子》中的《值得》,
老師自詡為新女性,但在年歲漸長、孩子各自成家立業後,試圖回到我們文化的底蘊中,
苦口婆心地告訴同學,在深情面對家人時,要不著痕跡的教會孩子孝順。
第二堂課的重點是導讀情緒療癒素材的實作練習,老師示範後由學員上場帶領。
過程中遇到踢館的學員,還是得由老師出馬,不過如果對象是小孩或是青少年,
我想我們還是可以運用課程中學到的技巧,達到認同、淨化與領悟的目的。
Bibliotherapy 書目療法一詞由biblio(圖書)therapia (療法)組成,
又稱書目療癒(healing reading)或閱讀療法(reading therapy),
與芳香療法或瑜珈療法類似,皆屬於非醫學性的自然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