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跟孩子聊些什麼?(109.11.3)

如果想培養孩子成為終身學習者,首先讓我們自己先成為終身學習者,

讓生活充滿著好奇熱情與變化,以自己的興趣迎向人生的下個階段,

自然能和孩子在他的課業糾結之外,產生新的連結。

 

作為一個番紅花在無名小站時期就已熟識她的讀者,這幾年她的青少年菜市場文學課漁港文學課更引起我的注意,攤販架上的青蔥大蒜鬼頭刀和剝皮魚如何成為我們餐桌上的食物,飲食與文學在閱讀文本能有什麼樣的結合與共鳴,讓我看到她的努力與精彩。

對社會議題的關注體現她的入世,廢墟少年是個沉重的議題,當她播放報導者廢墟裡的少年後,提問:「你覺得一個人努力,會不會成功?」對片中的主角土豆而言,除了噴灑農藥的臨時工作,他的曙光在哪裡

這些生活在高風險家庭裡的少年,怎麼會被社福體系教育體系與勞動體系漏接了政府的政策是否合宜社會與企業如何接力接住這些孩子或許這是個很大的題目,除了實際面的作為,還有階級流動的關注。假如報導者的文字和影像可以進入更多所謂的中產階級或我們的孩子的心裡,將來就有機會多一雙手來拉住高風險的少年。

例如成大教授蘇文鈺於 2013 年帶著研究生一起創辦的 Program the World 計畫,透過教導偏鄉孩子寫程式,習得一技之長,期盼為他們翻轉人生,將來更進一步回饋家鄉,形成正向循環。階級的流動是緩慢的,一旦有機會啟動,將會匯成一股我們無法想像的力量,成就一個共好的社會。

番紅花對現場的家長們建議每天和孩子聊一條新聞。除此之外,當女兒們回到家裡,她會蓋上手機,即便她是一位網路的重度工作者,也要在孩子晚上回家到睡前的短暫時間專心陪伴孩子。

通常孩子們放學回到家,會分享學校的所見所聞,我只是聆聽,很少給建議。我則會邀請他們看些雜誌的專題或是網路上可以看到的節目,當然孩子也會推薦他們追隨網紅的議題。

例如最近剛結束的台灣創意展,對於新竹獸的原創者似乎有爭議。在學校裡,教藝術史的老師討論起展覽的細節與看展的心得,孩子則與我分享幾個連結,其中一條是已畢業學長志祺七七的論述我看到李四端與陳文茜分別訪問江振誠,也會提醒孩子有空去點閱。

看到桌上的商業週刊 1719 期 momo 憑什麼超車 PChome,孩子說同學們從不用 PChome,這是第一手的市場調查。雖然報導中 PChome 對決的是以女性客群為主的 momo 購物台,但是沒有抓到青少年或是 Z 世代客群的 PChome,還能保持先進者的地位嗎

在番紅花的演講結束後,輔導老師的結語是陪伴永遠不會太遲,我想從番紅花看重的飲食與她精進的身影,女兒們感受到她的積極與熱情,是最好的身教,值得我們學習。

arrow
arrow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