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墉談親子教育的 40 堂課》、《教養不必糾結於最理想方式》各選一篇文,
作為讀書會的第一次討論內容。其一是第40堂課《每個孩子都該被肯定》結語,
其二是『身教』到底要教什麼?
在孩子幼年時,父母就是他的天和地,大部分的父母也會有意識地做一個好的示範。有一位同學用「造神化」來形容──不在小孩面前表現出不恰當的舉止。
但隨著孩子們進入青少年,「神」已經很難成為神,因為小孩會觀察,相對大人也有做不到的時候。例如殷殷告誡小孩不要喝珍珠奶茶,媽媽卻會在送完小孩後轉進飲料店。所以有同學分享「去神化」之後,讓孩子看到媽媽也有「親民」的一面,反而讓親子之間的感情更好。
『身教』到底要教什麼?老師請大家說出自己的優點,頓時教室裡一片靜默,我覺得如果讓同學兩兩互相說出對方的優點,可能容易些,畢竟中國人對自吹自擂是比較不在行的。
這時候,腦海裡浮現最近在商周讀到的一篇文章《被記得的樣子》,是 1738 期的《總編輯的話》。
文中講述兩家企業如何不斷地升級和轉型,找到利基點。企業和人一樣,總有生老病死與生命週期。那麼,辛苦的改變又是為了什麼?總編輯反問:「那你期待,在戰局終了,自己被記得的是什麼樣子?」
媽媽偶爾也會想喝一杯珍珠奶茶,與其一直想著要給孩子什麼『身教』,倒不如想想,我們想要被記得的是什麼樣子?
《劉墉談親子教育的 40 堂課》的文章選讀是結語的部分,但我們無法窺得前 39 堂的全貌,只能聚焦在作者文中「感動的能力」部分。後來有同學對精神的三變──駱駝、獅子和嬰兒不甚理解,大家認為這裡可能在闡述終身學習的精神:千萬別讓孩子失去感知生活的能力,而輸在人生的終點。
有同學私下回應本文觀點似乎有點老套,畢竟我們都是讀著劉墉的書長大的,就把它當成是作者對孫兒的期許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