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必須是劈開我們冰凍內心的斧頭 ~ 卡夫卡
老師以這句話當成詮釋《第二座山》的總標題,
《第二座山》企圖當一把利斧,劈開二十世紀世人冰凍的心,
引發一場道德革命。
從情感層面,透過書理解人情的喜怒哀樂、世情的悲歡離合,再完美的人也有過不去的坎、再平凡的人也有堅強的一面。因此透過書可以用寬容的眼光看到人的脆弱、困惑或恐懼,皆為人之常情。在思想層面,透過書讓看見我們無法想像的世界。大衛.布魯克斯引用神學家奈爾斯的說法 : 「我們就像是乞丐,試著告訴其他乞丐哪裡有麵包。」他試著將從別人那裏學來的知識傳遞給讀者;也是一位引路人,寫出他發現的現象和問題,讓讀者得到啟發。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 卞之琳 《斷章》
老師先以「情詩」的角度來解讀,作為一個美好的開始。
但接著老師以詩中不同的視角「橋上」、「樓上」,來解釋很多觀念是相對的。白天、室外(前兩句)與夜晚、室內(後兩句)也是對比。橋代表連結與交通,即便很多觀念是相對、對立的,彼此之間依然緊密相連。老師為我們說了卞之琳與張充和的故事,沒有你的拒絕,就沒有我的苦戀;因為你的拒絕,成為我苦戀中的美,而我甘心承受這樣的美。
《第二座山》企圖傳達出如《斷章》所表達的對立與相連概念,一個人絕對無法遺世而獨立,切斷與世界所有的連結,所有的事情都是相關的。
大衛.布魯克斯五年前出版《成為更好的你》,提出兩種人生取向:「履歷表」以成就征服世界,「追悼文」以美德感動他人。其實我們可以連「追悼文」都捨去,因為在過程中,每個人已經得到了充分的心靈回饋。
作者寫《第二座山》有一部分的目的,是為了補足《成為更好的你》的不足,但他從過度個人主義的文化典範中,體認到人類必須轉變為以關係為中心的第二座山思維。
第一座山的目標為「征服」,追求個人幸福、取得掌控權、功成名就。「臣服」則為第二座山的意義所在,對心中的召喚竭盡所能的回應,解決你眼前的問題或不公義,從「以自我為中心」,轉變為「以他人為中心」。
作者體會到幸福和喜樂的不同,幸福是自我的勝利、自我的擴張,屬於物質層面;而喜樂往往涉及某種超越,來自心靈的充實和飽滿。
本書充分探討喜樂的真諦與作法,老師藉此帶同學探討「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透過議題的思考,重塑我們的性格,創造不同的下半段人生。
期待下一堂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