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道(綠道)是人與土地的對話途徑,串聯起歷史文化、生活記憶與生態守護的願景,
了解千里步道協會十幾年來一步、一手、一石地推進,積極推動環島步道路網的建立。
老師說走步道也是一種參與,理解更多之後再用自己的步伐走入有著美麗風光的小徑。
這堂課的重點在於千里步道協會十幾年來的發展四部曲:
( 以下資料來自千里步道協會官網 )
千里步道協會14年來走到今天,每階段有不同的工作重點。
第一階段是環島路網的串連。
第二階段是步道守護與路網活化,著力於導入生態旅遊、社區培力 。
第三階段是推動將我們所珍視的理念和共識,導入制度化、常態化的系統中。
第四階段是綠道運動國際接軌。
每個階段不是完成與結束,而是不斷累加的進展。
過去幾年來千里步道所致力推廣的綠道運動,也是建立在前面所說的數個概念的交集上。夢想一條足以代表台灣的長距離步道,是來自一個關於土地和文化記憶的美麗願景。它不只是關於用手作步道的精神維護古道和環境,也是關於建構一條從海到海、從山到海這樣的壯遊之路,還關於守護我們的文化特色、促成跨縣市的文化路徑指定,也關係到工法規範和步道分級制度這些制度性的層面。
從文化的面向來看,淡蘭百年山徑推動的過程,是從山村聚落的點出發,導入整個「場所精神」的保存。可以說,古道面臨兩個威脅,一個是工程,而另一個是棄置。如果人離開了、沒有人再利用了,古道就不可能繼續存在。因此,要保存場所精神,或者說古道的「靈魂」,要如何把人留住或帶回聚落,也是重要的一點。
而實務上,需要持續不斷的在公部門、民間組織、在地團體之間溝通。在這方面,台灣還面臨另一個困難。國際上的步道,如阿帕拉契山徑花了16年串連、加拿大國家步道花了25年,幾乎都需要至少十幾年的時間。在政黨輪替頻繁的台灣,像長距離步道如此長期的計畫,需要更費力地想方設法,才能夠穿越任期來營運一條步道。
推動一條長距離步道的建置,是一件浩大的工程。今天的課堂,我們以串連淡蘭百年山徑、樟之細路、山海圳的例子,和學員們分享,我們在做的綠道運動是什麼。而步道學就希望成為一個集結這些不同面向的議題——路網串連、手作步道、國家綠道——的一個全方位的知識場域。
老師提到目前已通過七個國家級綠道主題軸線:淡蘭百年山徑(274 公里)、樟之細路(主線 220 公里,主副線 380 公里)、台灣山海圳綠道(177公里)、糖鐵綠道、水圳綠道、南島綠道與脊梁山脈保育綠道,並將前三條列為優先示範計畫。
其中糖鐵綠道是運用台糖的舊鐵道,並舉了在虎尾舉辦的騎車追火車的活動。
騎單車追台糖五分車
世紀交會(五分車+高鐵+您)
精闢解說糖鐵在台灣
探索歷經三朝的建國新村
千里步道年度大事
廣邀參與
這已經是十幾年前辦的活動,幸好我們還看得到當時活動盛況的記錄。
我們每年都會回虎尾幾趟,對孩子們來說,到糖廠吃冰棒就是與虎尾糖廠的唯一連結。透過協會辦的活動,民眾還能「追」運行中的小火車,還原我的父親所述追台糖小火車上學通勤的往事,很經典又很有趣。
我想,千里步道協會所做的,不只是有形步道的修復,連結到生活記憶與文化歷史的無形資產,是珍貴而有傳承意義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