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輔導室包場,大家一起到國際大戲院看電影,映後再與編劇對談。
活動時間剛好與書法課衝堂,但最後還是決定和同學們一起來看電影,
試著透過影片理解不同女人的心情。
映後座談在校長的簡短開場後,由學校裡的一位國文老師來介紹編劇黃怡玫。國文老師有感於每年選組時,很多園區家長與孩子們的拉鋸,她岔開一個重點是念文組的孩子也有他的出路。
黃怡玫是新竹人,就讀磐石中學國中部第一屆,國文老師當時即任教於磐石。老師說黃怡玫國中時和同學搭檔參加說相聲比賽,負責寫劇本,已展現創作的天賦。後來黃怡玫考上實驗中學高中部,她說每周六看兩部二輪電影,在實中創立電影欣賞社……,我覺得這似乎是在為她走上編劇這條路做預備。
在 29 歲到美國學編劇之前,黃怡玫做過一些工作,台大外文系畢業的她曾到李奇英文教過幾年,當她從台中搭高鐵要北返,因為疲憊不察而到達左營站時,終於喚起她的編劇魂。而畢業於清大工科系的導演許承傑,更有一段他自己的故事。以下是《報導者》的專訪:《孤味》導演許承傑:沒有一個人可以真的教另一個人怎麼放下
到美國求學的畢業製作,教授提醒許承傑:「什麼是你最在乎的?往自己內部挖掘就會有好故事。」於是有了以外婆為原型的《孤味》短片,他則將自己投射在孫女角色的身上。編劇說外婆有 7 個女兒,但實際拍成電影時,只能濃縮精簡為 3 + 1 位。而且短片聚焦在阿嬤和蔡小姐的身上,後來發展成一個女人的故事,父母、子女、家庭交織成多樣化的視角,期待能理解上一代人並引起現代人的共鳴。
這是一部很台灣味的電影,面子、壓力、娘家、台南醫生世家的包袱、明星咖啡屋的軟糖代表著浪漫與不切實際、三姊(張鈞甯飾)勾起共通的時代記憶與對葬禮的研究等等,對我們這一輩是很有感的。至於爸爸(龍劭華飾)在醫院裡想要「回家」的解讀,年輕人可能認為他想回台北,而老一輩的人則認為葉落歸根,台南才是他的家。至於答案,只有當事者才知道了。影片中還有許多隱諱不明的鋪陳,九重葛(花語:三角戀,不可預期的愛)、魚缸裡的金魚、壽宴和原生家庭的和解……,就留給個人各自領略了。
「每個人都有脆弱與堅韌的一面。」許承傑說。《孤味》的日文片名為《柔弱又堅強的女性》,電影裡大大小小的女人們,大女人有小女人那一面,小女人也有大女人隱藏那一面,柔弱和堅強,原本就會同時展現在一個人的身上。
阿嬤林秀英最後那一幕,在計程車上唱卡拉 OK,很令我感動。她放下了什麼?她和自己、先生、蔡小姐、女兒、娘家和解了嗎?確實如導演所言:沒有一個人可以真的教另一個怎麼放下。只有一個人願意放下時,才能真正卸下重擔。
好友近日帶著母親一起觀賞《孤味》,她說坐在附近不遠處的一位長輩,從電影放映就開始低聲啜泣,不知道電影裡的哪一段情節觸動了她的傷心往事,我們不得而知。好友說自己的叔叔年輕時從外面帶回另一位女士,後來和嬸嬸共組三人的家庭……,這些故事都是「現在進行式」,不僅僅是電影裡的情節。好友念大學的孩子知道媽媽和外婆一起看《孤味》,覺得餘韻猶存,也嚷著要去看電影。她對孩子說那不是你的年代,看不懂的啦,哈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