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商周 ~ 把質量轉換成數量(109.2.18)

想要有好的品質,一定要先有多的數量,龐大的數量磨練,

造就高的質量,成就好的工作品質。這是何飛鵬的親身經歷。

~ 1683 期商周商場自慢塾

 

何先生的文章一開始提到剛開始當記者的往事,除了每天自我要求多寫稿,還會延遲下班,等待編輯檯的特殊召喚,這時他就可以挺身而出,當稿量的救援隊,再多寫一兩千字。用大量的稿量奠定在報社的地位,同時也用稿量磨練寫作能力。因此以自身的經驗,把大量的稿量當成是訓練年輕記者的手段。

年輕記者通常喜好追逐好的文章好的報導,他們會說:「再給我兩天,我會交出非常精采的文章來。

何先生的回答是:「好文章不是用延長時間寫出來的,好的文章是靠寫作數量磨練出來的。

這段話和原子習慣裡的一個例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P. 166 精通習慣由重複開始,而非完美

佛羅里達大學教授傑利尤斯曼把電影攝影班的學生分成兩組:『量組』與『質組』。

『量組』成績將完全取決於作品的數量。繳交一百張照片可得A,九十張可得B,八十張可得C,以此類推。

『質組』成績則完全取決於作品的品質。學生整學期只需要繳交一張照片,但如果要拿A,那個作品必須近乎完美。

到了學期末,最傑出的照片都出自『量組』,讓教授有點驚訝。

因為『量組』的學生整學期忙著拍照,嘗試各種構圖、在暗房裡測試,並從錯誤中學習,在創作的過程中精進了自己的技術。反觀『質組』的學生則坐著思索完美,結果除了未經證實的理論及一張平庸的照片,沒有太多努力的成果可供展現。

這是『啟動與行動之間的差異』,兩者聽起來相仿,實則不同。

啟動時,你在計畫、制訂策略與學習。這些都是好事,但無法產出結果。

反觀行動則是可以產出結果的那種行為。為了想寫的文章構思了二十種想法,那是啟動;實際坐下來寫一篇文章,那是行動。

我請小孩讀了這兩段文章,接著請他們記錄寒假裡時間的利用統計表,例如一天裡,物理2小時英文1小時上網2小時補習3小時等等,不作評論,只是作為討論的依據。

寒假可以過得鬆散,上網睡午覺或是和媽媽外出購物與用餐,我並沒有要求他們一天中要念書的時數,一切好自為之。

有了統計表之後,更能覺察自己對時間的運用。

等開學後,放學回家到就寢最多就是六小時,希望他們可以持續記錄與覺察的習慣,把讀書和休息與玩樂(例如上網)的時間分清楚。尤其是理科的精熟很需要操作,練習夠多的題目。行動而成為量組,需要的時間遠比質組來得多。這是我給他們開學前的提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inlin 的頭像
    hinlin

    媽媽的另一扇窗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