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期的讀書會觀賞記錄片《積存時間的生活》,
這是建築師津端修一與妻子英子晚年的生活記實,
接著是與熟年優雅學院總監張芳玲女士的對談。
其中提到財富、健康或是人際關係等各種面向,可分為累積型或是耗損型,我和幾位同學討論到這個觀點。
對於累積型或是耗損型,芳玲女士沒有特別作名詞解釋,但望文生義是可以理解的。
上學期我們的共讀書是芳玲女士所寫《遇見未來的自己:如何優雅地變老,中年人應該知道的10件事情》,基本上芳玲女士的熟年優雅學院,或是出版的主軸,都圍繞著同樣的議題,例如她的另一本書《第三人生自己設計:人生中途之後的幸福是自己的責任》,就是關於人生下半場的想法和行動,因此她是累積型的代表。
同學說如果我們虛擲光陰,讓五年後或是十年後的自己和現在沒有區別,那就是在耗損自己的生命。更差的狀況是體力變差,身材變胖……,那更是耗損了!
我們其中的一位同學很擅長用氣炸鍋,她宵夜貼圖裡的雞腿或雞塊,常讓大家既羨慕又忌妒,我覺得她是用美味的食物累積了兒子們的記憶拼圖,但同學的回應卻是帶小孩是耗損身體加上勞心勞力,但相對累積了我們的生活經驗。
身邊的另一位朋友也是累積型的好例子,她一直在小學裡當志工,從老大小一開始加入團隊,至今已經十年。在老大離家到南部念大學之後,她想『轉型』找一份工作。新學年的開始,她開心地找到一份教職,雖不是正式缺,但有固定的時數。她告訴我十年來與小朋友相處的志工經驗,是雀屏中選的主因。加入小學的志工團隊不是為了將來找工作所需,但是這份堅持與累積的經驗,卻成為朋友人生下一步的選項。
在《第三人生自己設計:人生中途之後的幸福是自己的責任》的封面有一段話:「不做決定的人,是沒有東西可以引導他的;而做決定的人,通常十年後,你會看見當初那個決定,怎樣引導他走過這十年。」
回顧自己的生活中,累積了什麼?在部落格記下所行所思、勞心勞力的便當照、與親人相親與相聚……
現在還與幾位從讀書會認識的朋友,成為共學團體,正準備展開新的計劃呢!這就是我們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