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冀建築師的兩個女兒非常有才華,一位是服裝設計師,另一位是電影導演,
在國語日報九月七日的《建築老爸談教養》專欄中寫著『考試做不到的事』,
提到大家都問他如何培養女兒,他則反問家長們:子女的才華要如何衡量呢?
考試得來的分數能作為才華的指標嗎?
文中提到女兒貝思中學時的考運始終不佳,考試只是一時之間的片段取樣,而不是全面性的衡量。他觀察到女兒的各種能力,例如喜歡畫漫畫,用圖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熱愛音樂,常彈琴自娛並組樂團;有領導溝通能力卻常不想出風頭……。這些都成為導演貝思的助力,因為喜歡畫漫畫而很會畫分鏡圖,呈現每個鏡頭中的重要內容;因為喜歡音樂所以能作曲配樂;因為有領導能力所以能在片場掌控全局……,父母無法預測孩子的未來,只能默默地全力支持。
一直以來我也在觀察孩子有什麼「才華」,對於八年級的他們還沒有看出眉目。倒是認識孩子們超過十年的牙醫師在前幾年已經給了預測,琳琳大概適合當「專業人員」,例如老師、牙醫師、會計師,兒子的彈性可大了,她特別提到將來若需要資金,可找她投資。那時我只當醫師在說笑,隨著年齡漸長,我發現兒子對與人相關的事務比科學或其他方面有興趣。他重視同儕互動,喜歡幫助同學解決問題,不管是學業或是生活上的困難,從導師的回饋中,發現他也有些領導能力。喜愛閱讀人物傳記,分享成功人士的做事秘訣。我常聽他講述學校生活點滴,有時很驚訝他所看到的面向。
例如從小學開始就有的書展,這回有了完整的輪廓。每學期開學後不久,就會有書商載著很多書到學校裡來展示,方便小朋友們直接購買。小學時大概就是一部小發財車擺放所有的書,下課時圍滿了參觀選購的孩子。到了國中之後還是同一位老闆,但是學校給出了會議室和走廊等空間,一時間彷彿是搬來了一家書店呢,有孩子們愛看的動漫、輕小說,也有女老師們合用的食譜,兒子觀察這幾類書都排在顯眼的位置上且數量很多,而他喜愛的勵志類書籍則被放在邊邊的小角落中,且為數不多。他跑去跟老闆聊天,第一天載來書籍的量大約有一部公車巴士那麼多,公司裡會有許多人來支援搬書、擺放,接著幾天只留一、兩位結帳的小姐,畢竟只有下課時才有「客人」上門,最後一天結束時,原班人馬又來幫忙盤點、裝箱。透過觀察與討論,他了解整個書展的商業模式,還能向我「彙報」。他看柯文哲在 TED 的演講,告訴我「一坨大便」的故事,他看詹宏志的 TED 演講,提到五、六O年代的台灣,輸入工作機會、輸出貧窮,現在的台灣則是輸出工作機會、輸入貧窮,所以薪資一直原地踏步……。
如果把學習分成兩類,學科和非學科,我認為潘冀建築師所謂的「才華」應該隱藏在非學科的學習中,他建議我們要耐心觀察與支持,成為孩子的粉絲,為他們的青春歷程喝采。對所有的孩子來說,所有的學習歷程終將成為未來的養分,不可偏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