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份子喬登.彼得森,對混亂生活開出的解方。
閱讀《生存的十二條法則》是從台北廣播電台《楊照談書》的說書開始,
書中小故事是容易理解的,但其深層含意卻需要更多深度的思考與討論。
十二條法則
法則01 ──── 站直,抬頭挺胸
法則02 ──── 善待自己,就像善待任何你有責任幫助的人
法則03 ──── 結交希望你變得更好的朋友
法則04 ──── 跟昨天的自己比,而不是跟今天的別人比
法則05 ──── 別讓孩子做出令你討厭他們的事
法則06 ──── 批評世界之前,先整理好自己的房間
法則07 ──── 做有意義的事,不要便宜行事
法則08 ──── 說實話,或至少不要說謊
法則09 ──── 假設你聆聽的對象,可能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
法則10 ──── 說話要精準
法則11 ──── 孩子玩滑板時,不要干擾他們
法則12 ──── 在路上遇到貓,就摸一摸
簡單,其實不簡單。
十二條法則看似簡單,例如「批評世界之前,先整理好自己的房間」,這有點像是坊間立志通俗的書,教我們生活上的小聰明或小智慧。但,真的是如此嗎?
作者彼德森是一位心理學家,也是一位科學家。他引用經典作品,研讀歷史、神話、神經科學、精神分析、兒童心理學、詩歌和聖經的一些長篇段落。閱讀米爾頓的《失樂園》、歌德的《浮士德》、但丁的《神曲》,試圖整合並探討他無法理解的問題:為何共同的信仰體系對人類如此重要。
讀到這裡,如果你認為彼德森是一位關在象牙塔裡的學者,那是一種不正確的看法。他是一位才華洋溢、經常光彩耀眼的公眾演說家,以在網路上帶動的話題、訂閱率驚人的講學影片,被稱為「西方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在哈佛大學執教時,入圍獲極富聲望的李文森教學獎。在目前任教的多倫多大學中,被學生視為三位真正改變人生的教授之一,可見他受學生歡迎的程度。
作者累積整理很多科學研究的結果,條理分明地為系列研究提出令人驚奇的總結,並從臨床實務中舉出生動的例子,在演化、大腦神經科學和宗教故事之間建立起令人著迷的連結,楊照評論這些連結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將嚴肅的主題,以舉重若輕而趣味橫生的方式處理 ── 這是諾曼.多吉在《推薦序》裡對彼得森的讚美。
從龍蝦和鷦鷯說起....
第一條法則「站直,抬頭挺胸」說的是地盤、階級與血清素分泌的關係。
當我在晚餐的餐桌上,從作者與父親設計一個能容納鷦鷯家庭的鳥巢說起,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那外觀類似大篷車的鳥巢入口處僅十公分大小,很快就住進了鳥房客。但是這體型嬌小的鳴鳥卻很有心機,開始銜著細枝塞滿鄰居家的舊膠鞋,牠在此處宣布地盤的占有,阻退跟牠競爭空間的鳥兒。地盤很重要,領地權幾乎等於社會地位,經常關乎生與死。
而容易被科學家觀察到大型神經元變化的龍蝦,則被用來作為發生衝突與地盤爭奪的實驗觀察。
科學家發現在爭地盤中獲得優勢的龍蝦,體內的血清素濃度高、章魚胺濃度低,再遇到挑戰時顯得狂傲又趾高氣揚,極不可能退縮,因為血清素有助於控制姿勢的屈曲程度,牠會張開附肢,讓自己看起來既高大又危險。落敗龍蝦的章魚胺對血清素的比例較高,牠身體捲縮、膽怯、垂頭喪氣又在角落躲躲藏藏。
依照研究結果,龍蝦世界是贏家通吃的世界,和人類社會類似,符合 80/20 法則。
人類和龍蝦有一個共通點,會根據姿態彼此打量。作者認為如果你自己表現得像個失敗者,別人的反應就是把你當魯蛇;如果你開始挺直身軀,別人就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你。
抬頭挺胸,就是張大雙眼,接受人生的重責大任。這代表決意主動改變潛在的混亂,使之成為適宜安身、井然有序的現實。所以,留意你的姿勢,改掉垂頭喪氣和駝背的習慣,這是戰勝的龍蝦給我們的啟發。
我還想在此記下一段作者歸納臨床經驗的建議。
作者以頂端與底層來說明階級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底層的人因為資源的缺乏,持續警戒引起身體的過度反應,這種反應就是所謂的壓力。壓力的干擾會造成睡眠或飲食等的不規律,他的建議是:規律的作息,讓每天重複的日常活動變得自動化,成為穩定又確實的習慣。開始按時入睡、吃早餐,有助於調解負面情緒的系統,減輕焦慮而不至於演變成恐慌。對於會閱讀本書的我們,可能介於中間值,要記得維持規律的作息,讓好的習慣逐退生活裡免不了的壓力和混亂,鼓勵血清素在神經迴路中大量流動。
在路上遇到貓,就摸一摸。
人生就是一場苦難──這是作者在大學授課談論的主題之一。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生而為人就注定要受苦。作者寫出女兒米凱拉罹患兒童風濕性關節炎的艱難處境與病程進展,同樣為人父母的我,讀來真是心疼,米凱拉真是受苦了。
「為什麼是米凱拉?」、「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
試想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存有,這樣的存有缺少什麼?答案是:「局限。」
如果你已經擁有一切,能去任何地方,那麼你就再也沒有地方可去,再也沒有什麼能夠追求。沒有局限,就沒有故事;沒有故事,就沒有存有。任何合裡的存有,似乎都有其局限。這個觀念協助作者面對令人恐懼的存有脆弱性,但他仍舊必須面對米凱拉的可怕疾病。
米凱拉歷經了很多疼痛,尋求止痛藥的幫助又擔心後遺症、進行關節置換手術.....,大部分的時間讓人不知所措。作者學到的事是:每天騰出一些時間討論與思考這個疾病或其他危機,以及應該怎麼應對處理。除了這段時間之外,都不要去討論或想這些事。因為讓你產生焦慮的那部分大腦,比較在意你有沒有擬定計畫,而不是計畫的細節。
當我讀到這段話,覺得很受用。與其過度擔憂或整天擔憂,倒不如騰出一段討論時間,接著就去忙別的事。回想起父親在加護病房內的那段時間,醫生的處理即類似這種模式。擔憂或不擔憂,都不會改變病情的變化。醫生每天只給家屬幾分鐘的時間,說明病況與可能採取的應變措施,接著醫生繼續他的工作,我們能有的就是祈禱與等待。
所以,即便在糟糕的一天,如果你仔細留意,還是有可能幸運遇到美好的小機緣。在你外出散步時,關心一隻突然出現在你眼前的貓,會有那麼十五秒,你想起存有的種種奇蹟和局限,然後稍稍彌補那伴隨著存有而來的苦難。
在路上遇到貓,就摸一摸。
我想起朋友說過的一個經歷。有一次經過鄉間看到一隻弱小的貓,被其他大貓欺負,她想著要帶點乾糧給小貓。等她約莫半小時從附近鎮上帶回乾糧,小貓已經發生事故。從此朋友的車上必定備有貓和狗的乾糧,免得再次發生遺憾。
在路上遇到貓,就摸一摸,因為你不確定下次還有沒有遇見牠的機會。
反覆閱讀,與別人討論。
《生存的十二條法則》讀起來並不輕鬆,有些內容也不甚理解。但是每過一段時間再重讀一次,往往可以發現前一次沒有注意到的觀點;甚至是單純的對朋友分享,從朋友的回饋中獲得新的見解,也是另一種收穫。多多與人討論,獲益良多。
楊照談書 ~ 生存的 12 條法則 YouTube 連結。第一集。
楊照談書 ~ 生存的 12 條法則 YouTube 連結。第二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