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們到家裡小聚,到了三點多就自動告退,她們知道我準備晚餐的時間到了。
我們家的小孩算是「最後一棒」,因為其他家的哥哥姊姊們已上大學或工作了,
她們語帶安慰地說:「再熬過一年,就不用準備便當了!」
孩子離家後,媽媽開啟新生活。
面對空巢期,鄰居們都在做些什麼呢?
有一位每天到社區附近的運動中心報到,瑜珈、彈力蹦跳、有氧拳擊等各種課程輪番體驗,周末則和先生一起去郊山健行。另一位仍繼續小學裡的志工服務,但會趁著南下探望就學中的孩子們,順便作附近鄉鎮的深度旅遊。也有到社區大學上課的,她用蓪草紙作出的玫瑰花博得眾人的讚嘆。
我覺得保持體力是很重要的,因此積極地邀請朋友們一起健行。行走於不同的步道間,欣賞怒放的各式紅花綠葉。大家邊走邊分享生活裡的煩心事,運動完就近飽餐一頓,相約下次再來。
最近聽到洪蘭老師的廣播節目,提到如何陪伴憂鬱症的患者。她的建議是到戶外去,以外界的景物、小動物引起話題,帶動患者說話。語言可以活化大腦,當患者開始思考和表達後,啟動的迴路帶動更多連結,讓患者暫時忘記他們的困境。我們不用等到有憂鬱傾向才開始外出,現在就要保持好心情與好體力。
掌控不是永遠,為孩子留空間。
朋友說周圍有熱衷參加家長會的同學媽媽,除了積極參與募款等支持校方的活動,更期望對小孩的學習(權益)有所幫助。在小學階段,可能這類的家長比較多,有些能力很強的媽媽們,也想在「學校」這個舞台好好發揮。其實國中階段,除了園遊會或運動會的當天,家長就很難進到校園裡了。到了高中,彆扭的青少年可能還會下封校令:「媽媽,你不要來!」
這次和鄰居媽媽們的聚餐,也有一項新的提醒。她們說起小孩談戀愛,女孩們的心得是:要小心事事問媽媽的「媽寶」男朋友!另一位鄰居反駁說:「和媽媽感情好,比較孝順。」馬上引起一陣爆笑。
孩子是我們一粥一飯養大的,心裡永遠有牽掛,但是給孩子自主的空間,是我們一直要學習的功課。
找到自己新的著力點。
看著一屋子精力充沛的鄰居們,她們還一度擔心談笑聲會吵到樓上樓下的住戶,讓我難做人。
不管是文(靜態的上課)是武(動態的運動),找到同伴一起嘗試,為孩子離家後的日子規劃新藍圖,有好多想做的事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