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負向力量(106.10.7)
洪蘭老師在文章裡提到:形塑我們的不是經驗,而是回應經驗的方式。
接著舉一位曾任國中導師的經理人的經驗,他的校長以羞辱對待孩子,
在升旗台頒一面與國旗一樣大的「黑旗」給整潔秩序比賽落後的班級,
不僅樂隊奏樂,還要帶回懸掛在教室門口給過往的師生們看。

這位經理人認為「在愛中成長的人,懂得寬恕;在懲罰中成長的人,只會記仇。」他向校長表達不要用羞辱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但校長卻認為「玉不琢,不成器」,兩人的理念大相逕庭,因此他憤而辭職,轉而經商。洪蘭老師的回應是:「我們打罵孩子都說是〝為你好〞,但卻不了解驚恐、懲罰和當眾羞辱所帶來的負面情緒,對大腦改變的威力。」

前幾日孩子對我說起「衛冕者寶座」這件事,因此讀起這篇文章特別有感觸。

孩子說在他們的分組班排名裡面,同學 A 總是包辦最後一名,老師會說同學 A 穩坐「衛冕者寶座」,或許老師是想要激勵他努力,卻讓我聯想到那一面「黑旗」。在周末放學的回家途中,孩子說同學 A 買了一瓶咖啡飲料,準備晚上好好地上網玩遊戲,他說他只要考上某高中就滿足了,沒有想考上第一志願。因為是全年級的分組班,雖然是班上的最後一名,相對的校排名還是不差的。

我對孩子說我們無力改變老師的說話習慣,但是可以鼓勵、幫助同學 A,要擺脫「衛冕者寶座」這件事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努力離開那個位置。

我不知道孩子有沒有足夠的能量和餘力協助同學 A ,但是我提供一種思考的方式,改變別人很困難,因為負向的言語常在周圍出現,我相信老師想的絕對是激勵而不是惡意的羞辱,因此我們更要想方設法跳離那個情境,不被困在負向的語言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