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最近錄製《微電子學》中的圖形,
記下朋友的感悟,當遇到親子關係的波谷,
她採取了什麼策略?
朋友說她已經很久沒健行,當她把健走課的行前通知貼在家人群組裡,兒子用紅筆圈出「量力而為」四個字,因為全程要走上10公里。一起健走的夥伴七嘴八舌地說:「他叫你不要參加啦!」我馬上說:「不對啊,我們要正向思考,兒子是關心老媽啦!」
後來朋友說起現在關係的和諧,是源自於兒子高三時她來參加讀書會的收穫。當時與兒子正處於激烈衝突的風暴中,讀書會剛好邀請一位心理師來演講,他說:「親子關係有波峰和波谷,但國高中時期的波谷應該是關係中的最低潮,過了這個時期必然會慢慢回升。」
朋友說當時一度想沒收兒子的手機,雙方關係陷入僵局,聽到心理師的這幾句話,好像一陣春風拂過。她對我說:「我們從小愛他、呵護的孩子,在這個關係低谷的時候,我還能為他多做些什麼?有必要為了一支手機而形同陌路嗎?」她的心突然放開了,自己率先走出低谷。
每天早上六點,朋友依舊早起為孩子做便當再去上班,連姐姐都抗議弟弟有這麼好的待遇。連續做了三年,這樣的愛還不夠深厚嗎?孩子沒有學習動力,只是暫時失去了方向,媽媽解開自己憂鬱、擔憂的心結,才能思考下一步。
她與孩子懇談眼前的困頓,孩子提出想要加強英文能力,而爸爸願意負擔大部分 XX村的學費,孩子知道家人的支持,因為再也沒有比學習更好的投資了。
她很慶幸當時她選擇來讀書會,在育兒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遇到關卡,如果有一句話帶來一個觀念,可能就能帶領我們跨過那個坎,走過波谷。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