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 A 非常用功,把整本原文書的單字都查遍了,
還看一位印度籍教授的線上課程,學得一口印度腔的英文。
他把電路理論讀得很透徹,班上同學有疑難雜症都來問他。
但是同學 A 的電路學考試成績卻在及格邊緣,他常在走出考場或是考後兩三天才想出答案。
電路學教授很納悶,和同學 A 在課堂上的互動,知道他熟悉電路理論,怎會考試成績欠佳呢?
兒子想幫忙探索原因,他問:「你讀書和做題目的時間比例是多少?」同學 A 回答前者是80% ,做題目的時間只有20%。
具多重身分的牙醫師李偉文曾在文章中提到,他大學時熱中參加活動,讀書時間不多,但卻能抓到考試的竅門,安全過關。
李偉文說:「其實就算在學習某個特定教材內容,透過提問的主動思考,才是有效學習的關鍵。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段課文後,要試著問自己:「這一篇究竟是在講什麼?我應該從中學到什麼?它可以應用在什麼地方?」甚至變換角色問自己:「假如我是老師,必須從這段課文理出兩個題目,我會怎麼出?」
即便花同樣的讀書時間,只要願意提問,就能化被動為主動,頭腦也才能真正的思考,學習才能記憶深刻,以後也才能夠活用。」
因此考試就是一個提問的過程,想要考高分,要能猜得準老師的題目,增加做題目的時間比例,理解理論如何被應用。
因為分數的困擾,同學 A 去找曾在業界工作過的導師談話。導師讚許他的研究精神,同學 A 發現自己對理論的興趣可能適合走研究路線,但導師建議他還是要兼顧分數,畢竟這是目前的評估指標。如何將所讀的內容轉化成分數,要訣就在提問。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