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親將剛滿月的嬰兒置於新竹火車站,被德蘭中心的修女養大,
成大畢業後拿到修女給他的兩張車票,決定前往屏東解開身世之謎。
這是李家同教授的短文《車票》,全文請點我。
老師以此故事來詮釋今天的主題:以自我的內在力量修補過去,和父母和解。
《車票》故事中的母親出於愛而拋棄孩子,當故事的主角長大成人,帶著心裡的陰影來到屏東山城小鎮,父母親已不在人世,卻由旁人的口中得知原生家庭的樣貌。老師對文本的解讀是:
1。主角雖帶著成長的磨難,仍選擇面對
2。站在媽媽的立場思考,進而包容媽媽
3。重新產生愛的連結和力量
接著老師推薦電影《第八日的蟬》,她說每個人有決定權解釋自己的遭遇,當想法改變時,看事情的角度即大不相同。
對於我們父母的那一代,有著他們自己的困頓。例如老師的父親是參加「十萬青年、十萬軍」而來到台灣,參加過古寧頭戰役。
在這樣一個有著六個兄弟姊妹的家庭,年節大餐的兩隻雞腿是給誰吃呢?一是當家之主的父親,另一隻當然是排行老五的唯一男孩:弟弟。身為老大姐的老師,有次故意把雞腿夾進自己的碗裡,想挑戰家裡的慣例,沒想到弟弟竟然說:「姊姊,我不是那麼愛吃雞腿,給你吃吧!」
但聽老師說起她的眷村生活卻是趣味橫生,重男輕女的包袱和物資的缺乏,都化為生命中的點滴,我卻看不到老師的怨懟之情。
每個人的小時候,或多或少都有不如己意的創傷,老師說行至中年,我們可以有能力去修補或重塑關係,父母親有他們的限制,而理解可以帶來接受,圓滿我們的人生。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