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田裡有兩棵桑葚,今年結實累累,
我回家陪母親看診,運氣真好剛好遇上成熟期,
順便採摘一大袋帶回。
當我拉出枝幹準備摘下紅艷發紫的果實,小黑蚊也沒在客氣,好幾隻同時停在我的手背上,揮走這一批,下一批又跟來,誰叫我在一大清早打擾了它們的清夢。
已經成熟的桑葚,手一碰到就與枝條分離。我把水桶放在枝條的下方,接住因震動掉落而來不及接到的果實,有時會有好幾顆。這時我的腦海裡突然冒出「強摘的果實不甜」這追劇時常聽到的台詞,帶著淺粉紅、細細腰身的果子,不管怎麼搖晃還是安然無恙,而樹下卻像鋪著一層紫黑色地毯似的,密密麻麻的一片成熟落果。
我想起最近兒子與我分享的影片,陳良基教授在臺大開放式課程《我的學思歷程》中,一開始就說起農家生活的啟發,我歸納為三個重點。
一、收成需要等待時間的醞釀,養成看長不看短的信念。
陳教授成長於雲林褒忠的農村,十五歲北上讀書前,幾乎每天都要下田。翻土、播種、施肥、除草,經過幾個月的辛勤才得以收成,生活經驗讓他理解自己的努力或是帶領團隊,要看長期的目標而不是眼前的成果。
二、農村裡的插秧模式,讓他理解合作的重要。
在插秧時期,和李伯伯、張媽媽好幾戶人家講好,今天幫你插秧、明天換我家,幾天之內將所有的田地一起完成,而不是自家人每天插幾行的秧苗。眾人合作的模式讓他做事時,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團體的共同利益。
三、童工彎腰挖蘆筍,觀察與掌握最佳時機。
蘆筍最好的部分是被埋在地下、沒被陽光照到的白胖部位,大約是10到15公分。挖完蘆筍才能上學的陳教授說每天都要仔細觀察,哪裡有快要迸裂的泥土,表示有一根蘆筍快要可以挖出,若是今天錯過,明早再來,冒出頭的尾端受到陽光一照轉成綠色,成為次級品,價格就會大幅滑落。
栽種芝麻要收成飽滿的豆莢,更是要抓到最好的時機點,否則成熟的豆莢迸裂準備傳宗接代,細細小小的芝麻掉在沙地上,是沒辦法撿的。這些來自大地的經驗,告訴他掌握時機的重要性。
我繼續從枝枒間尋找紫紅色的小珍珠,顏色越深甜度越高,不像葡萄是整串採摘,得一顆一顆來。回到家後經過幾次淘洗煮成果醬、清洗烘乾玻璃罐再裝瓶,忙了好幾個小時。
陳教授說離開農村辛勤的工作,不再每日在烈日下挖蘆筍、插樣施肥,做什麼事都覺得很快樂。我也同意,經歷過農事的辛勞,果醬的滋味更為甜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