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便當 ~ 那不是你的孩子(109.11.6)

陳永儀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演講最後,有同學問了一個問題。

她回答:「讓孩子自己經歷後果!」因為改變要靠自己的內心意識驅動,

事後有另一位同學卻認為:「那不是你的孩子,所以你才會這樣做!」

 

細究陳永儀的人生經歷,曾有一段沉迷於電玩遊戲的時光,同學提問如果孩子也有相同現象,該如何處理

當時她被大學退學,只能到社區大學就讀,後來又重新考上大學,還一路念到博士,成為處理情緒和壓力的專家。

同學因孩子也喜愛電玩遊戲,對課業不在意讓她很困擾,因此向陳永儀提問。

同學又問:「當時的轉捩點是什麼呢是因為父母的緣故嗎?」

陳永儀回答父母離她很遠,一在美國,一在台灣。意思應該是父母鞭長莫及吧

她強調及時行樂是可以的,但要先想到後果是什麼,而且父母一定不要幫忙收拾後果。

朋友聽著我們分享,她憤憤不平地說:「因為那不是你的孩子!」

這好像是當頭棒喝,如果是我們的孩子,我們真的能做得到完全讓他自己承擔後果嗎

P.S. 其實陳永儀回答的重點是讓孩子自己負責,父母不要為他們做太多。但並沒有說出真正讓她振作或改變想法的轉捩點,下次有機會再聽演講,我應該會為我的好奇提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