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輔導室辦了工作坊,讀書會的同學相招一起參加,蕭老師的演講從自己的例子說起,
讓我們這些小高一的父母不禁懷念起孩子們學齡前的可愛純真模樣,對照現階段的困頓,
孩子是不可能『長小』了,不過當父母的我們可以不斷學習深度溝通的能力。
老師說心理學家教的第一堂課就是『覺察』。每個人會用慣性模式面對所有的事,那會讓自己失去彈性。『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和初衷,要釐清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不要把和其它家人的緊張或不愉快的關係投射到自己與孩子之間。如果以一到五分表示自己和孩子目前的關係,分數越多表示與孩子的關係越疏離,老師請大家閉上眼睛,比出自己的分數。
接著老師以一個青少年的實例說明父母如何接住青少年的情緒,並且讓孩子保有自己的良善。
同學A已經寫好一封絕交信,預備在同學Z生日那一天交給她。同學Z因某件事惹惱了大家,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很多同學想要聯手整治她。同學A說班上很多同學都寫了信,這是一個集體(霸凌)的行動。
通常我們會聽到很多大人的風涼話:「我早就叫你不要和她往來了,你看,被我說中了吧!」
這時候,由媽媽出面討回公道,也不會是個好主意。
心理諮商師會如何作呢?當然是想辦法讓孩子自己說出事情的原委,同理孩子,不作任何批判。
經過情緒的一番疏理後,回到那一封絕交信。
心理諮商師對同學A說:「因為這封惡狠狠的絕交信,可能會改變同學看待你的眼光。」而我們想要守護的是孩子的善良本性,不要因為同學的霸道及不合理的行為,失去了自我原本的良善。孩子若是聽懂、看懂自我的價值,她會重新考慮絕交信的事。
透過這個例子,引發我對爭執事件發生時的思考,我們要捍衛的是什麼?是公道嗎?還是我們想要教小孩如何解決問題?保有自己的良善是否為最重要的事?
以前一陣子一對藝人夫妻處理小孩在國外持有槍械為例,老師認為純粹從父母的角度,希望為孩子脫困,這立場是對的,換成任何一對父母都會這麼作。當然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可能有所偏差,但是就捍衛親子關係的角度看,這是為人父母必然的反應。
老師提醒大家,拉近孩子與自己的關係是首要任務,高度的覺察讓自己成為一個讓人想靠近的人,當然就不能一天到晚只著眼在成績上了。
『我們要帶孩子去哪裡?』這是一個很大的叩問,念書只是人生的過程之一。老師對我們說出她自己的期望:希望孩子具備生活能力,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能開心的活著,活出自己的樣子。
至於當父母的我們,在親子關係裡投入,但保持自由度,才會有彈性,接得住孩子的情緒。
照老師的說法,孩子終究會長成自己的樣子,父母不要將擔心加諸於孩子身上,造成另一種負擔。有同學在中場分享時,感謝老師的提醒,讓她頓時『鬆』了很多,為目前膠著的親子關係找到紓解的方法。
接著老師以卡片讓我們作釐清問題與表達情緒的練習。
當我們之間失去了連結,內在的聲音是什麼?我想要對自己說的話是什麼?
卡片的語句為正向的語言結構,且為精準表達。透過一次一次的練習,疏理內在的情緒,我們的原意是愛孩子的。老師以熬煮一鍋湯來比喻家庭的活動,隨時都可以調整食材,熬出一鍋好湯 ── 保持與孩子間的深情對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