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邁:這建築基本上也是創作,但它是立體性的,跟我小時候喜歡的勞作一樣,完全沒有什麼目的。剛開始看建築的時候,也會看很多書、很多圖片,你覺得這個東西,要是自己也可以做的話,你會很有興趣。
陳德仁:對於建築構造、工法、新的材料開發、創意的研究,從大學時代開始就一直展現他的興趣。在從很年輕的時代就開始關懷這個社會,他一開始投身建築就進入公共建築的領域,把環境放在第一位,對所有的自然環境,建築的介入都只是一個過客,所以他儘量讓建築是低調的、內斂的、外顯的,這是對土地、對自然的尊重。
曾成德:這50年來,我們看到從陳先生學建築的時代,是所謂現代主義的時代,他的建築從一開始是關於構築性、關於公共性,構築性就是講究建築裡面自己材料的本質,與處理構造的方法,這個特質在50年後歷久彌新,因為建築畢竟是關於材料、是關於場所,這就是建築的精神。
張樞:在陳先生的創作或者對建築的理念,裡面有一個很重要就是團隊合作,他讓我們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想法,他的建築作品會呈現一個比較多樣的,也就是因為他能夠包容我們,他能夠鼓勵我們。
陳德仁:不管這個案子是大或是小,不管他在裡面涉入的有多深,他事實上都把它歸於團隊,他為人就是非常的謙沖為懷,他不居功。
呂欽文:他除了花很大的力氣在事務所的經營上面之外,後來他花很多的時間在建築改革社,包括建築教育的改革、建築師考試的改革,以他這樣的年紀,這樣的輩份,他願意帶領年輕的朋友們,其實是一種推己及人的胸懷。
陳邁:長期就是說,你就會有一個使命感,也就是有一個社會責任,讓建築的執業環境變得好一點,變得好一點就會變得合理一些,所以有意義的事情你覺得能夠做的話,稍微有些辛苦勞累,但還是覺得很有意思的。
張樞:他對建築界的貢獻,最主要是這個人,他本人幾乎就是一個建築文化。
呂欽文:做一個成功的建築師很容易,但是要做一個具有社會關懷的建築師就不容易;要做一個有改革思想的建築師也很容易,但是要親身投入改革行動的建築師卻是不容易,這些特質,我們在陳先生的身上都看到了。
陳德仁:我覺得他的理想性,還有他的使命感,絕對不會因為他現在80幾歲,有稍微減弱。他就是默默的在做這些事情,就像他每天規劃的生活一樣,他永遠不會去放棄對這些事情或是這個事業的熱愛。
註:影片有兩種版本,國藝會版(本頁的連結)及導演剪輯版,本篇的文字內容較多,是導演剪輯版。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