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和陳老師在電話裡聊到洗碗的事,
他說起師母覺得他『很喜歡回家吃飯』,
讓我聽了不禁莞爾,但有點兒不解其意,
請老師說分明。
我特別喜歡問老師以前年輕時候的事,自傳只是『濃縮版』,還有很多待挖掘的寶藏。『吃飯』這件事就得從十九歲離開上海說起了,當時隻身來台,在舉目無親的異鄉雖不致流離失所,剛開始只能勉強找到打工的差事,物質條件不佳,有時連下個月的飯錢都沒有,但物質的清貧從不是真正的苦,可每到吃飯時間,就會有種精神上很孤單的感覺,就是那幾家小餐館,當然也不可能是昂貴的美食,只是裹腹罷了。
接著提到朋友林承森父母的親切,待他如子女一般,對於一個遊子而言,這種溫暖的感受是銘刻在心的,我自然有了認此為家的感覺。當時進入成大工商管理系後兩年都無法順利轉到建築系,心灰意冷想離開成大,林伯父知道後,誠懇地鼓勵老師不要因為經濟因素而喪志,不僅承諾每學期都會資助五十元美金,還叮囑一定要回學校安心上課。對於一個離家多年的遊子,缺乏家人親友的鼓勵,遇到任何事都得自己面對、克服,像林伯父這樣熱情的鼓舞,讓老師一輩子感念在心,回到學校後更是認真的學習。 ~《習築憶往》第40頁
『回家吃飯』代表了寄託和歸屬感,有了家庭也等於有了牽掛,對老師來說,那應該是一種無以言喻的幸福吧!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