搔到癢處(112.7.27)

每次孩子們要回學校前,

我都會先問需要帶些什麼?

對待大孩子可不要過度的熱情。

 

最近易經的「遯卦」講到人我關係,右邊的「豚」代表小豬,左邊是「辶」字邊,代表走或跑。小豬很敏感且容易受驚,嗅覺很好,稍有風吹草動就會逃跑,因此「遯」有離、逃、退的意思。

家庭、親子、朋友、職場等所有的關係都不能綁得太緊,最好留有餘裕才能長久,否則就是各自遯逃了。雪珍老師在臉書貼文舉了一段親身經歷:

像我兒子在外工作,難得回家一趟,
昨天離開時,我在內心告訴自己:
「連眼神都不能出現失落感。」
這種眼神會殺人的,喚起孩子的罪惡感,
回家就不是一條愉快的、期待的路。
慢慢地,他會減少回家,父母將更失落。

對老師的這段話很有共鳴,因為她真切的道出為人父母的心聲,我們期望大孩子多多回家,但又不能情緒勒索。

其實父母們應該有所體悟,十八歲以前要在親子情感存摺裡多存點資糧,上大學後我們看孩子背影的機會大增,在通訊軟體上的交流多過於面對面的用餐了。

我當然希望孩子常回家,但我更希望他們除了課業,還能有社團、朋友以豐富大學生活,每周都回家和爸媽吃飯,那生活該有多乏味啊!

近兩年我參加的讀書會換了一位帶領老師A,她是五個兄弟姊妹裡的老大姐,先生卻是備受呵護的老么。當婆婆請求同事們多多關照這個看似傻呼呼地最小的媳婦,卻換來眾多不解的眼神看著這位精明幹練的大姐。

每當A老師說起婆媳之道,常讓我們又哭又笑,因為這婚姻圍牆裡的滋味只有進來的人才能品嘗得到,你的故事、我的故事各不相同,但其中的基本元素是不變的。

對照之前的帶領老師 B,擅長於個人成長、情緒關照等各種議題,對婚姻這一塊的討論總覺得搔不到癢處,同學和我都覺得換老師以後,她似乎更能理解我們家庭關係中的難處。

「同理心」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字眼,但如果你還沒有過類似的生活經驗,我想「同理」會有層次上的差別。有了這層體悟,讓我收斂起自己的「同理」,或許「陪伴」才會是比較好的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