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 看策略,而不是看困難(111.10.16)

孩子們上學期末開始預選大二的課,

從大一的微積分、物理等共同必修課,

準備進入大二的必修與必選的專業科目。

 

因為抽籤等選課機制的設計,預防萬一沒中籤,導致專業科目的學分修習不夠,先把工數、邏輯設計等科目選好選滿。我一看預選單有五到六科主科,升起「勸退」的念頭。但孩子堅持先預選,等電腦選課結果揭曉再說。

為什麼不建議在一學期中選太多主科?大概是我大二留下的印象,那時高等微積分、線性代數、機率已經讓我頭腦滿載,還有資料結構要交的程式,加上社團的活動,更不能錯過每星期五晚上中正堂放映的電影。總之,就是一整個很忙碌。我擔心他們修太多課,屆時萬一時間不夠用,反而會顧此失彼。

孩子解釋開學後先去試聽,一方面驗證學長姐的經驗是否可靠,再者自己判斷教授講課內容清楚與否,等兩周後再確認課程清單。聽了孩子的說法,突然覺得我為什麼要被負面的想法所制約,又把擔憂傳遞給小孩?

最近在商周執行長郭奕伶的粉專看到《策略VS預算》一文中提到,在各部門工作策略會議中,她一概不討論預算數字,只集中精力討論一件事:你打算採取什麼策略來達到目標?

當我讀到這一段,真有種被打中的感覺!不管修幾門課,鼓勵孩子想辦法去安排自己的時間啊!只要採取好的策略,就能多修幾門課,不是嗎?

 

以下內容轉載自商周執行長郭奕伶的粉專:

策略VS預算》

2023集團策略出爐後,最近各部門工作策略會議陸續展開。

會議中,我一概不討論預算數字,我只集中精力討論一件事:你打算採取什麼策略來達到目標?

一開始,主管們都很訝異,執行長為什麼不過數字?

我的邏輯是:策略對了,數字就來。策略不對,數字再怎麼漂亮,都是天邊的一朵雲,看得到抓不到。(當然,有一個前提是,我有個很棒的財務長,會前先幫我過過數字了。)

最近看到的這段話很能呼應我的心情,跟大家分享:

「在穩定的環境中,公司可以把預算當成策略的柺杖,追蹤業務在目前路線上的進展。

但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下,#談論預算是一種貧乏和使策略品質惡化的溝通語言,它的層次遠遠低於你所要解決的問題的層次。」

Ron AdnerTuck School of Business at Dartmout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inlin 的頭像
    hinlin

    媽媽的另一扇窗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