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麟醫師在高中時確診肌萎縮症,這是一種目前仍沒有治療方法的病。
疾病有如烏雲般一直繞在他的頭頂,在他成為病理醫師走出解剖室之後,
告訴自己:「我還活著,還能做很多事。」現在他努力成為中間的一棒,
期望讓後繼者以他的研究成果繼續鑽研,找到肌萎縮症的解方。
視肌萎縮症為詛咒,或是成為今生的功課?十六、七歲就被診斷為肌萎縮症的人,把生病的自己,比喻成在黑暗森林中摸索前行的動物。陳醫師坦言並不是他意志多堅強、多麼刻苦努力,而是身邊不斷的有人相互扶持,像是一簇簇如螢火般的微光,陪他走過一段又一段的黑暗之路。現在他找到出口,還能回頭協助迷失在森林裡的病友。
在台灣,每 40-50 人就有一人為肌萎症帶因者,雖帶因者本身不會發病,但同樣帶有肌萎症基因的夫妻,每胎有 1/4 機率生下肌萎症寶寶。目前全台約有近600 個肌萎家庭,患者心智和一般人無異,肌萎症卻強行帶走了身體的自主能力,以及為家庭帶來無助與困境。(以上由康健雜誌整理)肌萎縮症是無法痊癒的疾病,但可透過基因諮詢與檢測,防堵肌萎縮症遺傳後代。
我是從【全台罕病發聲出版計畫】 公益集資平台買到《擁抱生命的不完美》 ,當我閱讀本書時,我一直想起歌手薛岳唱的《如果還有明天》。讀完之後,有三個心得與大家分享:
1。主要照顧者的樂觀,成就病人的未來。
調整心態,用理解和支持面對疾病和後續的各種選擇──這是陳醫師的母親接受確診後的態度。(P.53)在陳醫師的執業過程中,提到做為病童最親近照顧者的母親,最了解病童的變化,通常是最早放下成見與懷疑、接受現實的人。(P.152)
性格開朗、神經大條的母親,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加上陳醫師務實的個性,讓他專注在自己最熟悉的事情上,好好讀書。這讓我看到母親對孩子面對困難時,所抱持的樂觀心態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知名新聞主播蔣雅淇曾提過剛出社會時到中廣應考,第一關口試才開口說兩句話就被刷下來,讓她回家難過得呼天搶地。她的媽媽說這次中廣可能想找台灣國語的主播,咬字太清楚、國語說太好的人,不會合格啦。
用保守的心樂觀以待,也是我的學習。求職口試的失敗和肌萎縮症的確診固然不能相提並論,但是做為一位母親的樂觀性格卻深刻影響孩子。陳醫師面對人生重新選擇的問題,因他的感同身受而熱誠投入肌萎症的研究,所以給出「願意再病一次」的答案,讓我非常感動,這是一份樂觀而得的未來。
2。善意的流動,造福更多的人。
在一次的電視專訪中,製作單位特別找來神秘嘉賓──陳醫師的高三導師。這位可愛的導師在節目中,對陳燕麟說:「你不能讓我哭,我想要美美的上電視。」結果說著說著,是陳醫師在一旁拿著衛生紙不停地拭淚。
導師當時向校方申請電梯遙控器,提供類似的外在協助而帶來極大的便利性。並推薦閱讀《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潛水鐘與蝴蝶》與《五體不滿足》,這些書裡的罕病主角們,像是黑暗森林裡的微光,拯救了一個處於情緒低潮的高中生,幽幽的亮光引領他一步一步走出充滿荊棘的暗林。
我想那位高三的導師一定沒想到,有一天會因為陳醫師而上電視,而且因為他善意的對待,讓社會多了一位投入罕病研究的醫生,讓更多的人受益。
3。成為中間的一棒,接力給下一位。
醫療報告裡一個又一個病例,不是白紙黑字的數字,而是真真實實、有血有肉的人。姊姊超過三十歲才發病讓陳醫師理解,當初學醫的初衷是治療自己的病,但是在黑暗的森林裡,還有多少和他一樣,為了無力上下樓梯而恐慌、無法再站起而痛苦的人?
肌萎縮症目前仍被歸類為無藥可治的疾病,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讓陳醫師覺得挫敗。姊姊的發病,讓他為全家做基因檢測並找出遺傳結果,而發現基因檢測對於阻絕疾病遺傳的重要性,決定全力投入研究。
「研究出『不行』,只是證明了『這樣做不可以』。研究出一千個『不行』,只是證明真正的治療方法在這一千種之外。如果終其一生所研究出來的結果都是不行,那就意味著,能破解這個疾病治療法的人未必是我,很有可能是下個研究者或下下個研究者。」
陳醫師曾在一次訪問中提到,期望後繼者踩在他的肩膀上繼續努力。他目前有一工作重點是建立完整的台灣肌萎縮症資料庫,提供研究與醫療的基礎資料。現在有些癌症已有標靶藥物的療法,也許再過一段時日,我們也會看到肌萎縮症的治療出現曙光,所有人包括陳醫師的研究,都會對治癒疾病有一份貢獻。
「請再給我一點時間,我想繼續行醫救人,直到我不能動為止!」── 陳燕麟醫師
如果你也想盡點力,可以購書表示支持,或是到協會的官網,用自己的能力幫助他們喔。
陳燕麟醫師【全台罕病發聲出版計畫】 集資宣傳片 (活動目前已截止)
華視新聞雜誌 生命鬥士 肌萎醫師陳燕麟 單元2|為罕病找解答
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 網頁首頁在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