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玫瑰色二手書店與新竹生活美學館合作的走讀系列講座,
講題為《好繪本的秘密:給創作人的各國繪本賞析課》,
明灑老師朗讀著繪本,喚起了我與孩子們共讀繪本的回憶。
在看過國內外那麼多精彩繪本之後,我們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原來,不是會畫圖就能創作出好繪本?」
在剖析探討過那麼多世界大獎繪本之後,我們更發現繪本的豐富與深邃,遠超過一般人所想像,永遠充滿驚喜。
被公認為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繪本大師莫里斯.桑達克說:「如果我有不尋常的天賦,並不是我畫或寫得比別人好—我從不如此自欺。其實是我會記得別人不記得的事物:聲音、感覺和意象—童年某些特定時刻的情感特質。」
而另一位凱迪克獎金獎得主,既寫又畫的創作奇才凱文.漢克斯則說:「一本書之所以真實,必須有極具說服力的角色,才能將整個故事帶出來。」
讓我們忍不住進一步探問,一本好繪本的誕生過程中,究竟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祕密?
在這場講座裡,我們將以各國經典繪本為範例,從各個不同的面向切入,探討繪本創作過程必須注意,却常常被忽略的許多重要關鍵:
▹如何說一個好故事?故事如何開始?如何結束?如何形塑角色?
▹我的故事閱聽人是?如果是孩子?孩子看世界的方式?
▹選用哪種圖像風格?哪種媒材合適我的故事?
▹如何為故事注入節奏感?如何為文字與圖像注入音樂性?
我曾到朗朗小書房參加過幾期的讀書會,對明灑老師很熟悉。因此看到老師貼出講座的訊息,第一時間趕快報名。老師認為她雖然不是繪本創作者,但是大量的閱讀,讓她對「好繪本」很有感,加上看到台灣很多人會畫畫卻不會說故事,因此決定開這門賞析課。
明灑老師推廣閱讀多年,近年開始到社區裡成立讀書會,念繪本給學齡前的孩子聽。雜食、多元、大量與越界是她的推廣理念,讓閱讀存在於日常生活中,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繪本不是讓孩子自己看的書,而是大人念給孩子聽,與孩子共讀的書。繪本是用耳朵聽的文學,讀書給人聽是一種心靈的陪伴,有著安定心神的效果。
讓孩子在短暫的故事時間裡,享受大量、多元、快樂的閱讀滋味。
老師將繪本分為故事性與非故事性兩大類,非故事性又分為感受性( 例如:松岡達英 的《好痛唷!好痛唷! 》) 與概念式(例如:比大小、數字是多少)兩種。為越小的孩子選書,感受性書籍的比例越高,越能吸引孩子。
老師帶了一(小)卡皮箱的繪本來到現場,她說繪本是家庭美術館,孩子可以透過共讀看到各種畫風、不同媒材的表現,但是一樣精采。台灣目前繪本的出版量很多,我想如果不能自己擁有,圖書館裡也有很多資源。孩子們早已脫離共讀繪本的年紀,這麼多年的「空窗期」,讓我在現場看到很多新出版的繪本,很吸引人的目光。
繪本的三要素為圖像、文學與音樂,圖像與文字各自完整獨立,卻又彼此加分。例如《母雞蘿絲去散步》說明了圖文協奏的趣味,《這不是我的帽子》則是圖文唱反調,開放性的結局充滿了想像,小魚到哪兒去了,你想的和我想的可能不一樣。
荒井良二的《天亮了,開窗了》有著一種重複的韻律,12、12、123、12、12、123、12,你朗讀了就知道。
莫里斯.桑達克的《野獸國》,從現實到想像,再回到現實。圖像越來越大,進入想像世界則是滿版的圖畫,野獸們玩得淋漓盡致,但阿奇最終還是回到自己的小房間,還有一杯熱湯在等他呢。
西卷茅子的《我的衣裳》是小孩們幼時的共讀書,它的韻律感讓我們一讀再讀。
三小時的賞析只能介紹幾本繪本,可能要用上三十小時才能說得完整。明灑老師說好的繪本沒有標準答案,我們要做的就是大量閱讀。
翻閱老師帶來的繪本,回想起與孩子共讀及到小學班上說故事的美好時光,那些專注熱切的眼神被圖文的起伏轉折所吸引,促成他們自己動手翻閱的動機,讓我更能認同與理解明灑老師推廣共讀的用心。孩子幼年時,有故事可以聽是多麼幸福的事,身為家長一定不能跳過這麼美好的經驗,這可能是未來抵擋 3C 產品吸引力的利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