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不怕困難的訓練(108.8.15)

大學的同學們定期在暑假相聚已成為慣例,因為有好幾位同學從事教職,

加上從美國回來度假的同學,有時還能席開兩桌,暢快地敘舊說當年事。

​​這次因混混同學的一句話而引發了一番討論。

 

話說七月初,小孩們到台中參加營隊,我順便拜訪在當地任教的兩位大學同學。因為孩子們即將升高二,正在探索未來的方向,現在有很多學位學程的選項及特殊選才的入學管道,連我都看得眼花撩亂。目前大學很鼓勵學生修習跨域學程,期許學生找到自己的真正興趣所在,同學則回應我在大學端觀察到的現象。混混同學說當孩子修習某個領域的學科,遇到瓶頸時,常有的說辭是對此領域沒有興趣而打退堂鼓。他認為如果孩子能夠多堅持一點,解決了眼前的困難而豁然開朗,或許會發現其有趣之處,自然就可以繼續下去。

對照日前一則新聞,教育部數據顯示全台灣已經連續兩年大學生休退學人數超過九萬。數據顯示平均每四個大學生,就有一人休退學,原因大多都是「志趣不合」。 我覺得混混同學的多堅持一點的想法很可取,總要努力過才知道自己是屬於不喜歡還是做不到。接著混混同學又說:「你們不覺得念數學系的我們比較不怕困難嗎?」當下我和另一位同學都沒有接話。

同學會聚餐時,混混同學剛好有事不克參加,我說出他與我的對話,結果引來大家一陣爆笑。其實我並不知道同學為什麼會有混混這個綽號,但是YY同學說混混同學真的很喜歡數學,更一路念到了博士學位。不像我,只能把數學當成邏輯訓練的工具,以前念的高等微積分微分方程或複變函數,早就全部還給老師了。

我問在場的人如何詮釋不怕困難,同意混混同學的說法嗎YY同學認為以前大學時,常常在解那些看似解不出來的題目,搜索枯腸還不見得能寫出正解,求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實在太多了,因此現在遇到教學上的難關自然就不怕困難了。同學們開始七嘴八舌地說當教授不容易,其他行業也不是好混的。因為大家的工作分屬不同領域,於是各自分享了其中的甘苦。

回想起二十歲時在計中熬夜趕程式,在寢室或圖書館裡解那些想破頭也寫不出解答的數學題目,都已是雲淡風輕的回憶,眼前的美食才是最真實的存在,或許不怕困難也植入在我們的基因裡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