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效應」—高估了自己的重要,把「我」放在災難核心的位置。
…有沒有可能,我們所以為的狀況,其實都只是我 們的想像而已?
……某些東⻄或許只是我們自己的想像,而不見得是對方的意圖? ~ P.34
看到這一段,我回想起讀書會帶領老師說的親身經歷。她的一位學生以訪問她為專題寫作的主題,整個採訪完成後,學生對她說:「老師,我覺得您一路走來都遇到貴人呢!」這個回應讓老師有如當頭棒喝,一直以來,老師都覺得自己是個倒楣鬼,不受歡迎。
老師說起自己剛進師專時,那時有學姊學妹制。學姊第一次見到她,就表現出一副很嫌惡的樣子,真的在求學的那五年,都不怎麼搭理這位學妹。師專畢業後,老師先在小學任教,後來繼續進修拿到博士學位,目前在大學裡擔任教職,長官們都喜歡交付任務給她。
經過訪談學生的提醒,老師回頭看自己的歷程,確實有很多人的協助;只是因為兒時的成長經歷,讓她當時的身心狀態不 OK,師專學姐的不友善對待讓她到現在都還歷歷在目。所幸後來走上諮商之路,透過學習與自我療癒,我現在看到的老師充滿正向的能量,同學們和我都好喜歡老師。年少時的成長背景固然有著許多磨難,倒是很符合『把「我」放在災難核心位置』的概念,等到成長後再回頭看,似乎不全然是這麼回事。
我們所以為的狀況,其實都只是我們的想像而已?
書中引用《灌籃高手》裡的故事情節,櫻木花道扛起湘北高中輸球的全部責任,但流川楓卻飄過來說『臭美』,認為是自己狀況不好,才導致球隊輸球。兩個人都是一種自我中心的情緒反應:高估了自己的重要性,把「我」放在災難核心的位置。因此我們的情感困在內心的『自以為』,把『內在想像』與『外在現實』畫上等號,其實兩者中有很大的落差。
『我、我、我』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看照片時,第一個找的就是自己,笑容會不會太僵,頭髮好看嗎?
作者鼓勵思考在『自己的想像』和『對方的意圖』之間,找出那一條界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