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基本上就是研究人類的學科,系統化的研究結果可高深、可有趣,
而芭樂取其「好吃,又好思」的寓意,這本集結專業人類學者書寫的書,
以實際的研究經驗結合常見的社會現象,深入淺出地說著人類學的概念,
讓我們也來練習用人類學者的視角看世界。
《芭樂人類學》一開始是一個共筆的部落格,希望透過大眾人類學的書寫,把這門學科的滋味與更多人分享;透過對當下社會議題的評論,貢獻人類學的獨特觀點。本書即是由部落格節選三十一篇精采文字,重新改寫編輯出版。書中從剩菜、夜店、聖誕節、卡拉OK與Call-in 節目,揭露日常生活與平凡背後的非常與不凡。更透過人類學理論,分析死刑爭議、災難管理、自由貿易與土地正義等台灣社會面臨的問題。《芭樂人類學》現在也有臉書專頁,不定期發表文章。
何撒娜教授執筆的《韓劇裡的泡菜戰爭》是我第一篇閱讀的文章,『泡菜』是個總稱,對韓國人來說,所有經醃製發酵過的蔬菜就是泡菜。在韓劇成功地行銷全世界之後,泡菜已經被大家(全世界)公認為韓國的代表性食物。文中以《食客》系列為例,討論泡菜對韓國人來說,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又反映出什麼樣的社會現況。
《食客》原是一部韓國人氣網路漫畫,2007年改編成電影,2008年改編為電視連續劇,2010又推出電影《食客II:泡菜戰爭》。故事的鋪陳大約是以維護餐廳的傳統料理與繼承人的選擇為脈絡,發展出來的故劇情。其中最重要的主軸就是競爭,不管是姊弟或是親生兒子與收養的嫡傳後代,最終「正統」或是「贏者」只能有一個,「與他者的競爭」成為永恆不變的主軸。
在我所看過不多的韓劇中,《大長今》應可作為競爭思想的代表作。長今的母親在最高尚宮的競逐中被謀害,即便她沒有那份競爭的主動,但高人一等的天份與知道不該知道的祕密,讓她陷入危機。後來一位接著一位的最高尚宮接手,其中大部分的人都懷著野心,也視最高尚宮為最高榮耀。作者認為這正是當代韓國社會的寫照,韓國是個競爭白熱化的社會,只能有一個第一名,其他都是輸家。在男人的社會如此,我認為女人的世界也深植競爭的因子,從韓劇裡更可窺其貌。有很多媳婦嫁入豪門的連續劇,面對一位家庭的新來者(競爭者),婆婆總是展現其威儀,她的意思是「你要知道在這個家裡誰才是老大!」戲劇總是反映出真實社會的樣貌,不知道現在的韓國豪門婆婆地位是否依然穩固。
作者提到日本飲食影劇作品的重點在於追求達人的完美手藝,例如《將太的壽司》、《料理仙姬》,以及具療癒功效的《深夜食堂》與《蝸牛食堂》等,但在韓國的影劇作品裡,除了對手藝的追求,強烈的「競爭」與「他者」意識更是不斷出現的主題。與其欣賞那些俊男美女演出爾虞我詐的競爭情節,我倒是更喜歡《深夜食堂》華語版的小品,一位主廚與幾位甘草人物串起整個劇情,進到食堂裡的小人物,個個有著獨特的樣貌,卻更貼近市井小民的生活步調。競爭不會是人生的必要和全部,只是對於那些想坐上最高尚宮位置的人,如果寶座不在,可能就會失去生活的意義了吧。
對於熟悉的主題,透過人類學家系統化的觀點,更能深入了解其文化層面的意義。何教授在文中還談到對「原味」的追求,商品化與全球化的挑戰、自我認同及泡菜作為國族主義象徵的討論,以後看韓劇就更能看門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