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為何重要(106.8.8)
每回到陳老師的辦公室訪談,第一件事他總是與我分享正在閱讀的書,
有時還會借我一兩本帶回家讀。上週他打電話談起《建築為何重要》,
原本他打算讀完再寄來,談著談著他改變主意,想要直接買一本送我,
我趕忙表示可以自己上網訂購,不好再讓老師送書。

拿到書之後發現『保羅.高柏格』這個名字有點熟悉,原來正在讀的《我是建築師,那又如何?建築大師法蘭克.蓋瑞的藝術革命與波瀾人生》即是由他執筆。老師認為《建築為何重要》可以當成教科書,對我來說確實是一本艱深的教科書,不過作者四十年的寫作功力深厚,文字融合易讀性與學院風格。關於建築的理論論述我無法理解,但整體上感覺還是可讀的,況且還有老師這位大師可指點迷津。只是內容實在太廣泛,幸好〝網路資料庫〞很方便,就從自己能理解的部分開始著手。老師以前寄來現代建築史,也是鼓勵我慢慢讀,將來就能觸類旁通。

書中四十頁提到越戰紀念碑,我很好奇當時就讀耶魯大學建築系21歲的林櫻現在從事什麼工作?從網路上找到一段大陸為她做的專訪(有中文字幕),主持人提到設計紀念碑讓她變得有名但也帶來一段艱難的時光,林櫻回答當時有三個爭議的原因:
(1)戰爭本身就極具爭議性,而當時的美國在政治上尚未超越這一點。
(2)在設計上比較獨特,建物位於地面之下、黑色、幾乎列出所有陣亡將士的名字。
(3)亞裔的身分,她自認為自己太過天真。在最初的記者招待會上,有記者質詢讓她設計是個諷刺,林櫻直視記者的眼睛回答:「這沒有關係,我的種族無關緊要。」(我覺得以當時年僅21歲的年紀能如此面對,是很不容易的)

林櫻認為紀念碑思考那些服役人們的英勇精神和獻身,完全只關注在人的傷痛,而不是給政治、戰爭或爭議的紀念碑,雖然過程中有醜惡種族主義的言論,但是完成的那一刻,所有的負面言語及爭議都隨之消失。當我看到揭幕現場獨自飲泣或相擁而泣的歷史鏡頭,很令人動容,面對那些人名,你看到的是自己的身影,我們不能進入他們的黑暗世界,活著的人只能轉身,回到陽光下,或許這樣的象徵意義,會為家屬帶來些許的撫慰與新生。她還提到她從不試圖與大眾對話,而是創造一個個非常獨立的關係。

訪談中林櫻說了一段話:「我的文字和語言就像一本戶外的書,你必須讀它。在某一點上我們都知道,當我們讀一本書時,在我說的和你所想的內容之間,是一種非常純粹的精神聯繫,那是作品與人的親密感。」 我很喜歡這段話,她如此精確地描繪了作者與讀者間的關係,可能也是她看待藝術或建築與人的關係吧。

在閱讀《建築為何重要》之前,並不知道越戰紀念碑與林櫻的故事(她的父親與林徽音是同父異母的姊弟),但網路有影音及文字記錄,大略可以了解其梗概。拍照時才發現《建築為何重要》的書封上有密密麻麻的人名,原來是翻拍自林櫻所設計的越戰紀念碑,可見保羅.高柏格的情有獨鍾。

繼續往下讀。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inlin 的頭像
    hinlin

    媽媽的另一扇窗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