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交大經典通識教育講座的第三堂課,由法鼓文理學院的校長主講,
介紹結合佛法、腦科學的研究及建立博學多聞、雅健生活的人生態度。
三月份聽了陳邁老師的演講,而有了後來他與孩子們互動的一段過程,
隨著新學期的開始,孩子們上全天課,我也可以安心地上課了。
從四念住與三重腦理論開始講起,舉出近年來在腦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提到佛教的心識論,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上合稱五識)、意識(第六識)及末那識(第七識),第八識阿賴耶識我就不是很理解,幸好網路上的資料很多,不過這大概是個高深的理論,可能要經過討論才能透徹。
三重腦的理論讓我們了解本性與習性(或稱習慣)之間的關係,2008 年的科學人雜誌中曾有篇文章指出大腦神經網絡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大腦會影響我們的語言和思想,進而影響行為表現,例如開車的行為是習慣闖紅燈或是緩慢而行,行為最終究會影響到結果,但是透過覺知與修習可以有所改善。
釋校長是台北醫學院畢業,在大學時親近佛法而決定出家,後來曾到日本東京大學修得文學博士學位,從這場演講中讓我感覺他是個「很現代」的出家人,例如利用 Evernote 作資料歸納與整理,閱讀許多科學方面的雜誌,隨時引用網路上的短片佐證,建議終身學習和保持身心健康更是他身體力行與貼近生活的好習慣。
科學上的研究指出「從腦養成好習慣」是指讓大腦迴路成為一個自動化單元,首先探索新行為、形成習慣到銘印習慣並監督執行,這時的大腦迴路成為一個「集組」,「習慣」已經變成一種不假思索的行為,由此可見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校長在知識管理上給了終身學習的五戒:閱讀、記錄、研究、發表與實行,身心健康方面則有微笑、刷牙、運動、吃對與睡好的健康管理五戒,在此更讓我見識到他的執行力。
他提到健康檢查後發覺「三高」裡有「二高」,只有遵循醫囑每周運動三次,每次三十分鐘。一年後健檢指數已全部恢復正常令醫生很驚訝,直問他如何做到的?校長笑著說他只是照做而已,醫生說他自己也有三高,卻是「知而不行」。校長自述這幾年才開始有運動的習慣,每天兩萬步的下限和其他種類的運動,讓他雖然是六十一歲卻有著四十六歲的體能,以前也會熬夜工作現在卻奉行十點睡覺養生的法則,對大學生來說可能健康不會是首要的考量,對我卻是一個提醒。
最後介紹《贏在好習慣》書中提到的 97 個養成好習慣的方法,依照前面要讓好習慣成為「集組」的觀念,值得從中找些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實行。
這場演講聽到一些佛法、看到一些科學新知,更要督促自己養成更多的好習慣,收穫很多。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