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全部都要」是之前流行的一個梗,
在楊照的《戰國策》書中寫的實例,
真是一個最好的詮釋。
楚襄王在當太子時,被送到齊國當人質。他的父親楚懷王死了,他要回國繼位,卻被齊王阻止。齊王要拿到楚國東部500里土地才能放他回去,太子請教慎子的意見。慎子有兩點主張:
(1) 你在別人手裡(齊國),犯不著為了土地冒生命危險。
(2) 送土地給齊國是為了奔喪,盡兒子的責任,實則即位。
但是,慎子仍然教楚襄王請教群臣的意見。
子良建議給地:楚襄王貴為一國之君,應守信用。
昭常建議不給:他願意帶兵守 500 里地。
景鯉建議求秦:認為土地不該給,他願意出使秦國。
最後楚襄王採取什麼策略?他全部都要!
楚襄王派子良去齊國獻地,齊國人來接收時,發現昭常在那裏防守,景鯉出使秦國求救兵,援兵一到,齊國人只好退兵。
這故事凸顯了慎子的智慧,也讓我們理解國與國之間的平衡是靠複雜的權力互相牽制,以前是,現代更是,而且考驗的是領導人的智慧。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