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Talk書秀7-10《世界是怎麼長成現在的樣子?》前事不忘,後事之師(113.12.23)

「歷史不會重演,但常會押韻」

是老師導讀歷史書籍所下的標題,

但人們真的可以從歷史中得到教訓嗎?
 

 

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攻佔巴士底監獄,路易十六沒有下令武力鎮壓,改革得以持續進行,廢除貴族的頭銜、沒收教會的財產,路易十六簽署了許多法令。後來他宣示法令無效,並化裝成平民,全家乘馬車出逃,結果被發現而被押解回巴黎,於 1793 年以叛國罪被判死刑,被送上斷頭台而結束了一生。其後法國進入「恐怖統治時期」,十個月內,有超過 17000 人被送上斷頭台,國家反而進入一種混亂的狀態。

以前讀歷史的時候,應該背過法國大革命這一段,但是僅只於搞清楚年份和發生的事,巴士底監獄和斷頭台都有印象,細節早已忘了。現在留在腦海裡的歷史只剩「點狀」的記憶,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和軸心國,連打仗的時間 1941 ~ 1945 都是硬背的,因為一切只為應付考試。

現在讀起《世界是怎麼長成現在的樣子?》這類的歷史書,因為多了人生的閱歷,才能多少了解到作者傳達的想法。

「革命並非是一個熱血浪漫的詞語,誰的意志才能代表全體公民的集體意志?誰的價值才能代表眾人渴求的進步價值?革命很多時候是為了砸碎地獄,也讓自己下了地獄。」一個十五歲的孩子對這段話可能很難體會,對超過五十歲的我來說,卻可以從近幾年社會運動的軌跡來理解。所以當念大學的孩子曾和我討論他想要參加遊行的時候,我更要以不設限的立場來回應,我希望他清楚的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中心理念是什麼?非做不可嗎?有什麼其他替代的方案嗎?最好不是同學一吆喝就一起出發了。

在《繪本之力》中,作者柳田邦男主張三讀繪本,幼時的悠遊其中、為人父母時的伴讀與年長時的品茗。歷史書何嘗不可二讀、三讀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inlin 的頭像
    hinlin

    媽媽的另一扇窗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