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庭裡的素養課》拿到的三個提議(112.3.22)

如果你的孩子還在小學階段,遇上這本書,

其中的48堂親子課提供很多可執行的步驟,

即可當成工具書和育兒的指引。

 

我早已過了帶孩子閱讀或訂正評量的階段,自從孩子上了大學,終於可以遠離學測、個申和分科考的焦慮,像素養這樣的抽象名詞,也可以直接跳過,但我仍想分享書中印象深刻的三個觀點。

一、父母的正向語言練習 — 寫下取代責備的對照語

「你眼睛看到哪兒去了?考試時為什麼不專心一點?」

正向語言練習:「這次題目沒看清楚,我們一起來想想有什麼防止粗心的方法?」

作者建議把一張紙對折,將同一個行為的責備話語及相對應的正向語言分列兩邊,這是一種建立資料庫的概念,父母平日預先準備好,免得事情一發生就直接說出責備的話。

☆ 後悔在爭執中脫口而出的話,是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驗。事先羅列兩種說法,是作者給為人父母的提醒,也是讓我們反思我們看重什麼?是發生的問題還是幫助孩子解決挫折的方法?

二、從幼兒期開始強化「選擇後並堅持到底」的歷程

執行步驟如下:

1。提供選擇,並明確告知孩子每個選擇的優缺點和得失。

2。進行前與孩子多次確認,並鼓勵遵守約定。

3。如果孩子哭鬧欲改變選項,可轉移其注意力後,幫助孩子執行原本的決定。

4。事後馬上肯定其做了選擇並堅持完成的歷程。

5。未來的再次讚美給予正增強,肯定孩子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 讓孩子累積「自己作決定,且能夠執行和擔當」的過程,是成長中很重要的經驗。而且越早開始練習越好,因為幼兒眼中的大事,在父母看來可能只是小事。隨著年紀漸長,父母的修練便是耐受得住孩子的決定而得的結果。

例如社團和課業一直是學生的兩大重心,我看到兩個孩子從高中開始,就在二者間擺盪。參加音樂性社團有練習、比賽和公演,和課業間的時間調配總有衝突,我也曾忍不住發表意見,但畢竟是他們的選擇,後果自行承受。

讓孩子自己打包行李,是父母放手的第一步

作者從一般外出用餐到出門旅行,採用拆解步驟、分次進行和循序漸進的步驟訓練孩子,書中提到給孩子的觀念是:「我是有決定權的,我可以決定要帶什麼;我帶的東西,真的派得上用場。」賦予孩子「我有這個能力」的自我認知,是持續熱中於學習和嘗試的最佳動力。

☆ 回想兩個孩子從小一開始,每年暑假都會上 20 天的游泳課,我幫他們各自準備提袋,把換洗衣物、衛浴用品、毛衣、游泳衣和蛙鏡放在沙發上,讓他們自己裝進提袋裡。幾天後請他們自己整理所需物品,放在沙發上給我檢查。經確認過兩三天,這收拾物品的任務就交給孩子自己搞定,媽媽就輕鬆了。

書中的 48 堂課,說的是日常點滴,卻隨處可見作者深化孩子各種能力的用心,希望你也能從中找到適用的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inlin 的頭像
    hinlin

    媽媽的另一扇窗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