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淺顯易讀的書,但初讀之時我對一個個的個案興趣不高,
畢竟孩子們已經高一,而且本書只有案例的描述,沒有"解答",
或許這正是讀書會討論的好材料吧。
老師先以一組關係圖卡開場,請大家挑選三張代表目前心境的卡片。老師的第一張圖卡是一個半開的盒子,剛開學時,他說孩子們觀察環境,表現畏縮和拘謹 ,但在經過兩個多月後,大家卸下心防活出自己原有的樣貌,就像被打開的潘朵拉的盒子,個個現出了原型。另一張圖卡則是個正踩著獨輪車的少年,努力維持平衡。我看很多同學也都挑選了這一張,大家都看到小高一面對新生活的窘境與摸索,老師提醒畢竟這是他們自己的人生歷程,父母雖有著焦慮和不安,仍應該讓孩子練習承擔自己的責任。
我選的這一張圖卡代表孩子將從小家庭的呵護下,邁向另一個面臨大海的未知的、廣大的世界。
這一張有兩個人正用著傳聲筒,我想隨著孩子年歲漸長,自我意識的建立,要重新找到與他們對話的方式,畢竟已經過了事事聽從的幼兒期,有效的溝通才是重點。
同學們先透過圖卡描繪開學以來母子間的相處景況與因應之後,老師請大家說出書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
(p.280)當我們昨天告訴你,不要答應任何陌生人要求的任何協助時,我是既點點頭,又想搖搖頭。
我望著你彷彿懂得,似又惶惑的眼神。
孩子,我自己常常雞婆到讓你受不了。
路上看到老先生提菜籃,提不動,就要你過去幫忙提 ; 看那拾荒的老婆婆,推著堆滿厚紙、鐵罐的推車,推不動了,就要路邊停車,下車幫著推;只要聽到孩子的哭聲,就要趨前問個究竟.....
(p.281)這樣的我,卻必須教你不要答應任何陌生人要求的任何協助。我內心何嘗沒有矛盾呢?我該如何教你既要伸手幫忙無助的陌生人,又不會被欺騙,甚至被陷害呢?
不要答應任何陌生人要求的任何協助這句話出現兩次,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當然也和最近發生的社會案件有關係。前幾日與一位孩子就讀高三的鄰居說起,我們一直教導孩子要有禮貌,體貼善待別人,他們遇到幫忙打掃社區的阿姨或是附近的老人家,都會打招呼。但現在我們要教孩子冷漠以對嗎?因為近日成大研究生的命案,鄰居與我討論若是那位同學不與陌生人打招呼,是否有可能躲過一劫?作者寫書時並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但社會的亂象讓母親們擔憂,對此,我們都沒有解答。
我想老師們會選這本書是有「意圖」的,有某些篇章適合拿出來分享與討論。例如:
(P.98) 叛逆期? 或許是孩子的「自我茁壯期」,也可能是父母與老師的「縮手適應期」。叛逆期,究竟是孩子違逆大人的旨意?還是大人無法適應孩子刺蝟般的反擊?
討論題綱如下:
(1)你的孩子有叛逆期嗎?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件事?
(2)面對親子衝突,你有哪些為難與掙扎?
(3)和孩子發生衝突後,你會怎麼處理?
留待下回再討論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