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六點鐘準備出門的時候,孩子們剛回到家尚未吃晚餐,
暫時忘記水槽裡的鍋碗瓢盆,幻想著回家時已被清洗乾淨。
事實證明聽一場馬醫師的演講,絕對比在家追劇心情更好。
馬醫師育有四個兒子(天啊!真是有勇氣),說是蘇有朋的高中同學,為了取信大家,還找出畢業紀念冊的照片。他說起自己的高中生活,第一次月考是第 53 名,當時全班 56 人。父親問他要不要轉班,於是他轉到有著籃球校隊那一班,每天忙著運動、打籃球,第二次月考就考了第一名,後來更考上陽明醫學院。
考試成績的低落或是低成就感,會讓孩子的壞情緒對外投射,例如會覺得別人對他是不友善的或是被歧視。因為高中轉班的經驗,馬醫師呼籲應該給孩子很多重新開始的機會,孩子在班上被霸凌或與導師不對盤,但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只能轉校卻不能轉班。若是能到另一個班級重新開始,孩子的困境可能會因此而改變。當孩子開心了,產出高度的動力,像馬醫師一樣,竟然從倒數讀到第一名;另外他提到運動量的增加也很重要,運動的效益是大家都明白卻不一定作得到的。
快不快樂?運動量夠不夠?值得我們思考與評估。
馬醫師請大家複誦這句話,在活著的每一天,大腦都在改變,朝著你使用它的方向改變。一個習慣就是一個大腦迴路,從科學的研究顯示,各個迴路會互相搶資源,因此較少用到的迴路就會被修剪。如果孩子沉溺於電玩,被修剪的是人際互動的迴路。在電玩遊戲裡,聲光效果好且十分鐘見真章,孩子會對現實社會失去耐性,因此父母提供 3C 產品不可不慎。
我們的教育裡鮮少討論快樂是什麼,因此孩子不了解快樂是不會墜落的,電玩遊戲使人墜落成癮,可能需要抗憂鬱的藥物輔助及心理治療,他認為精神方面的問題都可以靠學習來改善,就如同大腦迴路重新建立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正面情緒對健康的影響,因此相對於錢財屋舍,陽光開朗的性格,是父母可以留給孩子的最棒禮物!我很同意馬醫師的小結論,一個人的性格會決定他的命運,正向開朗的個性會陪伴著孩子度過他的難關,遠勝於任何有形的資產。
心中千萬不能有改變孩子的想法 ── 關懷而非試圖說服,放下是非對錯。孩子正在專心做事時,就不是溝通的好時機,不論是玩手機或是玩玩具都是。因為孩子在被打斷的情況下,會不耐煩且關閉溝通之門。
改變關係的第一步就是改變表情,例如雙手抱胸,就已經阻斷有效溝通的通道。
馬醫師建議十歲以前不要和孩子『講道理』,而應該從感受著手。例如對五歲的孩子說:「你這樣做會讓爸爸很沒面子。」但五歲的孩子其實並不明白何謂『面子』。
Pacing and Leading 是我整場演講中印象最深刻的概念,照片裡的馬兒若是被控制而勒緊韁繩,馬兒的頭必然會反彈地轉往另外一邊;反而是稍稍放鬆韁繩,站在馬兒後方一步的距離陪伴前行,建立信任感,不知不覺中,還是會往我們共同期望的方向前進。面對青少年自主與獨立的前期,真是最好的提醒和建議。
除了列出的幾個例子,還有實況轉播(例如開車時,有人在一旁指揮,是很不舒服的經驗)、預設批評(下標籤)、自我優越、面質、無謂之建議和冷嘲熱諷等,都是會毀掉孩子的言語。
更多的例子。
要當孩子的導師還是導遊?最強大的教養態度是平和但堅定,溫柔但有紀律。
父母習慣於當導演的角色,期望孩子照預定地劇本走。但馬醫師建議丟掉劇本,僅靠著指南針就好了。
對孩子不要有輸贏或是辯論的心態,見到孩子的缺點不要見獵心喜。他指出很多父母教導孩子時,智商會自動降低,變成孩子的同儕,想要贏過對方,這不是正確的心態。
孩子的優點遠多於他的問題,不信,來看看下面這張照片。
馬醫師讓大家仔細看照片一分鐘後,問了一個問題:口渴了,要去哪裡買飲料?現場只有一個人很快地答:五十嵐。(五十嵐的招牌剛好被綠色框框遮住了)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測試,大部分的人都著眼於交通事故上,但其實這條街上除了五十嵐,還有一家動物醫院和便當店等等,像我一直在找那個受傷的人,真可說是完全搞錯重點。對於孩子的觀點也是,要聚焦在優點還是問題,真是值得我們深思。
另外一個建議是每周末的晚餐時間,家庭成員互相分享本周最開心的三件事,透過正向的經驗聚焦,建立開朗樂觀的價值觀。
練習『苦中作樂』的技巧,陪伴孩子。
多多練習和使用接納性的言語,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參與這場演講的家長不多,可能是宣傳不夠。我誠心認為演講內容非常精彩,舉了很多父母常犯錯誤的實例也給出建議,單看投影片無法窺其精髓。下次再有馬醫師的演講,一定要趕快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