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不可能為可能(106.7.13)
因為兒子喜歡讀人物傳記,在圖書館的還書車看到這本書就帶回家了。
透過平實文字娓娓道來七十多年的人生,讓人理解其中的轉折與堅持。
我起先只是還書前隨手翻閱幾段,後來越讀越有滋味,值得推薦此書,
也多學了一個英文字 『forensic』。

後來又從圖書館借了《神探李昌鈺破案實錄》,兒子也看得津津有味。他從網路搜尋到李博士在美國某高中的演講,不僅淺顯易懂,還可以為我複述其中內容。李博士也上過蔡康永和小S主持的『康熙來了』,搞笑過程中介紹了如何辨識指紋等技巧。我想這是一個插曲,讓我見識到「網路世代」的孩子們,善用他們的優勢尋找更多的資訊,所以網路的存在也不全然是罪惡。

讀完整本書之後,深深覺得像他們這一輩的人(李博士是民國26年出生),經過那樣艱困的年代而能有所成就,必然有許多讓後輩學習之處。雖然故事讀起來像《習築憶往》般地平舖直述,但只憑五十元美金闖蕩紐約,四年半完成大學及碩博士課程,打工與讀書所付出的心力只有當事者才能體會其中的甘苦。我們總認為現在的孩子不能吃苦或是不夠努力,也聽了很多實例,不知道讀傳記是否會有所啟發?例如李博士應徵紐海文大學助理教授一職,從歧視與偏見的質疑中到成為最受歡迎的老師,其中準備課程的細節和任勞任怨負責基礎課程,結果贏得學生的敬重和愛戴,更連續兩年獲得年度最傑出教授獎。到了第三年,他拒絕了提名,對學生表示希望將機會留給提他優秀同事。

我認為另外一個貫穿全書的是無私和利他的觀念,從與學生互動開始的教學生涯,學生們自動到住所掃落葉、慷慨解囊捐助研究中心的設立,李博士除了課堂上的鑑識專業,更多的是對學生的關注與用心。後來想辦法成立獎學金,讓世界各地的年輕警察都有機會來受訓,學生遍及全球,讓他們回到自己的國家貢獻所長,這是多麼有福報的事業。

書中「抽絲剝繭,讓證據說話」的章節讓人看到李博士的仁心,不因被害者是默默無聞的獨居老人而有選擇性辦案的心態,同理受害者家屬的心裡傷痛,期待真相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因此鍥而不捨地讓證據說話,靠著半枚指紋偵破懸宕三十多年的冷案。李博士的幽默感也發揮於字裡行間,他說敏銳的觀察力亦可用於每日檢視家裡的垃圾桶內容物,即可了解另一半當日行程。這點我也是有所體驗的,孩子小時候不讓他們太常吃冰,垃圾桶裡的冰棒棍偶爾被發現而讓小人們抗議。

「化不可能為可能」是李博士一生的寫照,他如何做到的?這可要好好讀書、自行體會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inlin 的頭像
    hinlin

    媽媽的另一扇窗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