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鍾子偉使命必達的啟示(104.9.21) [七年級]鍾子偉使命必達的啟示(104.9.21) [七年級]鍾子偉使命必達的啟示(104.9.21) [七年級]鍾子偉使命必達的啟示(104.9.21)
鄰居拿一袋書請琳琳帶到學校圖書館歸還,她特別抽出鍾子偉的書建議我閱讀,
《十八歲起,你的格局不一樣》大約是給將要進大學的年輕人一些中肯的提醒,
琳琳早我一步讀了這本書,並且有感而發地在餐桌上和兒子討論「投資報酬率」,
雖然她只是個國一的孩子,離十八歲還有六年,我想她也從中得到啟發。

在「十八歲起的自由與茫然」大標題下,鐘子偉給初進大學的年輕世代提供思考與選擇的方向。其中討論到打工要考慮對未來的投資報酬率,如果因為家境不好,需要打工來賺取學費或零用錢,那就沒有取捨的問題。否則打工只是為了賺取更多購物用的零用錢,何不將時間拿來做對自己未來有投資報酬率的事呢?

例如當家教一小時四、五百元,除非將來想當老師,那麼要思考的是當家教對自己的生涯規劃或個人興趣,有加分嗎?如果沒有,應該把當家教的時間做更有投資報酬率的利用。

假設打工的內容是自己可能有興趣的產業或是與未來想任職的公司有關,透過這機會先接觸與認識,是值得鼓勵的事。如果沒有經濟上的負擔,不需要花時間賺錢養活自己,是社會裡幸運的一份子,更應該善用時間,更有責任把自己的資源做更有效的分配。將來不管是納稅、成立基金會、推動慈善事業等,有義務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琳琳先提出她對這段文章的想法,接著在餐桌上和兒子討論讀英文的投資報酬率,每天要撥出時間聽英文雜誌不是件容易的事,建議他與其把時間花在瑣碎的小事如和同學 Line 一下,倒不如打開電腦聽一段英文、背幾個單字,紮實地為自己累積學習的深度。

因為鍾子偉曾在商周寫過專欄讓我留下印象,他在台灣出生、美國成長,十二歲回台就學,台大畢業後進入瑞士銀行工作,24 歲成為哈佛商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台灣學生,28 歲當上三麗鷗中國區總經理。我從圖書館借來其他的幾本著作,和孩子們在餐桌上分享其中一個心得,他十足的目標導向,確定方向後經過具體細節的規劃,按著進度、忍受孤獨、實現夢想。

兒子上周末要寫一篇讀書心得,我建議他閱讀書中提到大三寫書、出書的段落,參考別人從抽象概念到具體實現的實例,需安排時間、訂定順序,甚至犧牲玩樂時間才能圓夢,這讓兒子體會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意義。

他在書裡鼓勵年輕人要有偉大的夢想,熱情參與自己的人生、為自己負責,他自己的生命歷程幾乎都依循這個法則,不知道年輕人讀了他的書是否會覺得受到激勵,畢竟如他一般地出類拔萃不是容易做到的事。

在《人生不是只有步驟一二三》提到如何思考的議題,以他為一家公司做一份財務報表遇到窒礙為例,在哈佛求學時曾分析研究過五百個不同的個案,怎麼兩年後全忘光了。他的同學冷靜且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會全部忘記呀!」重點是這個教育經驗或過程有沒有教會你如何思考?一個人怎麼可能還記得個案裡的那些細節呢?作者認為從邏輯上來看,會背書和會考試,跟未來能否做出正確決定、會不會領導員工或做出正確的商業決策,其間沒有任何相關性。弔詭的是目前背書和考試佔據了孩子們大部分的時間,雖沒有機會到美國受幾年的教育,但我們能有什麼方式讓孩子更有思考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