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他和同學玩了個小遊戲:
列出班上最難搞的五個同學名字,
沒想到他們寫出來的答案完全一樣。
大概是最近要找專題的組員,一定得有同伴,不能一個人自己做,才會和同學討論起來。
有人能力很強,但孩子也不想與之同組,因為太難搞。我的疑問是這些特別的同學最後會怎麼辦?孩子說有時只能落單的同學同組,因為其他人都找好了啊。
如果套用現在流行「以終為始」的邏輯,大學已是進入社會的前期,現在很難與人共事,將來在職場也有可能發生類似的情況。因此為人父母者,值得好好思考如何養出合群的孩子。
我想,我的解方就是鼓勵孩子參加活動,加入社團或是各種班際活動。
高中社團每年都會有成果發表,還有以班級為主的英語話劇比賽、軍歌比賽等等,這些活動的完成瑣碎卻極有意義。透過組員的協商、衝突、整合、行動,最後一定得完成,不管成績是否突出。
我常在晚餐的餐桌上聽到籌備活動的第一手報導,抱怨不會少,還有工作項目分配、勞心與勞力的細節,我總鼓勵孩子多做一點,偶爾幫忙出點主意。其實孩子需要的可能只是父母的聆聽和支持,讓他們自己漸漸長出與人合作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千萬不要相信只要有好成績,考上大學「由你玩四年」這種不合時宜的老話,因位課程裡有太多分組的設計,要能和同學一起討論與分工,上學才會開心哪。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