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單純的力量》~ 找到內在激勵(112.12.27)

1。捐血純屬自願行為。

2。捐血即可拿到約7美元的報酬。

3。捐血得到7美元報酬,並當場選擇是否捐給兒童癌症中心。

你覺得哪一種方案的捐血率最高?

 

1970 年,研究英國捐血行為的社會學家理查.蒂特馬斯(Richard Titmuss)提出一個推論,他說有償的捐血行為是不道德的,更無效率可言。如果英國政府決定支付報酬給捐血的人,血液存量反而會下降。

經過 25 年,兩位瑞典經濟學家想驗證以上推論,找到153名有意願捐血的女人,分成三組做實驗。結果第一組受試者有 52% 決定捐血,第二組是 30%,第三組是 53%。

第一組的人捐血純粹是以利他為出發點,即使沒有酬勞也願意做。現身於捐血中心的人是內在驅力的表現,但是提供報酬反而將此行為物質化,排擠掉行善的內在衝動。選擇將酬勞捐給慈善機構的選項,反應和第一組差不多。

美國紅十字會的宣傳單寫著捐血行為是「金錢也買不到的感受」,有一現象是每當發生重大事故時,挽袖捐血的人數就會增加,即是自發行為的展現,與酬勞無關。

從《動機,單純的力量》讀到這段內容時,我聯想到最近的一次活動,我直接採用第二種選項操作,結果當然是反應欠佳。有報酬的方式無法吸引或推動方案,反而讓人從「值不值得」的方向思考,完全抹煞了參與活動的原意。

引發內在動機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馬克.吐溫的《湯姆歷險記》那個圍籬刷油漆的任務,原本可能是苦不勘言的工作,卻被湯姆說成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讓同伴還要拿蘋果交換,才能得到粉刷的機會。看似一個小故事,卻完美的詮釋了激勵原則,馬克.吐溫寫著:「不管什麼事,你不得不做的叫『工作』,不是非做不可的叫『玩耍』。」

如何轉化,是個有趣的議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inlin 的頭像
    hinlin

    媽媽的另一扇窗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