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課教我的三件事(110.12.16)

最近我在社區大學書法課要續班報名,聽說同學 CC 要退出,如果不是家庭照顧或身體健康的因素,為什麼他要離開呢?是不是上課的方式出了問題呢?

我們書法課通常每堂課一開始,老師會講評所有貼在牆上的作業。

AA,你的作業墨水未乾!」老師的慧眼看出 AA 是上課前的幾小時匆促完成作業。

接著老師指著BB作業的中段位置說:「你寫到這裡,跑去煮飯了嗎?」同學回答是鄰居來串門子。中斷後再寫的墨色和前段不同,一眼就被老師看穿。

CC,輕鬆寫,不要寫得太認真。」 這句話聽起來讓人很挫折,因 CC 的楷書寫得非常工整,臨起草書顯得非常不順暢。其實老師希望打破CC的慣性和習氣,才會這樣說的。同學 CC 不喜歡老師這樣直白的講評,起先是缺課,直到期末就不再續班了。

老師當著二十幾位同學的面直接講評作業,是希望大家互相觀摩學習。如果是讚美的話,內心當然沾沾自喜,接著老師話鋒一轉,點出要改進之處,還真讓人覺得沒面子。但轉念一想,評論內容對應的是當次的作業,例如行氣不足或是墨色缺乏變化,不是批評你這個人,不需要把這些話往心裏去,照著老師的話去改進就對了。放棄而不來上課很容易,但其實損失的是自己。

因此我堅持學了三年的書法課,讓我學到三件事

學生看筆畫,老師看整體

不知道你寫書法的時候,是不是和我一樣,寫一兩筆就要轉頭看字帖呢因為這習慣讓我寫作業比同學多花上兩三倍的時間,卻得到每個字看起來很美,但全篇沒有整體感的評語。

老師說書法課是學佈局,不是學寫字。看佈局是欣賞書法的整體,培養欣賞的能力,我們才有可能達到那個境界,而不是只看到一顆顆的字。例如有人很會立定投籃,投一百個球進一百個。但是缺乏帶球移動的練習,上場比賽會投不進。

蘇軾的書法師承其父蘇洵,有「石壓蛤蟆」的特色──突然被重石壓住的蛤蟆會伸出一隻腳來。黃庭堅拜在蘇軾門下,其松風閣詩帖的字型也有其韻味。

上課一段時間後,我才能慢慢體會到老師所強調的重點。他總是站在作業前方三到四公尺的地方講評,建議字體大小筆畫粗細與墨色濃淡的映帶,特別是像「石壓蛤蟆」的特色更要凸顯來寫,才能寫出其神韻。

解說與講評是養分,反覆練習最重要

老師會解說每本字帖的歷史淵源,並示範重點的筆劃寫法。例如

《漢乙瑛碑》堪稱為漢隸標準字體,隸書的橫劃具有蠶頭雁尾的特徵,蠶頭顧名思義就是像蠶寶寶的頭部,筆劃起頭是圓的,收筆時頓筆後往右上方提起出鋒,形如雁尾而名之。

《曹全碑》也是圓筆的代表,特色是圓起尖收、雁尾最長。等寫到《麓山寺碑》時,則是倒梯形的結構,整個字上寬下窄筆劃上鬆下緊,且橫劃往右上斜。

事先分析字體結構並一一講評作業,且能親近觀看老師寫字,是學習中的樂事。但最終還是要自己拿起毛筆,一字一字臨帖,我的目標是寫什麼像什麼,每個星期花上幾小時練字,已是我的例行功課。

守破離──寫出自己的字

日本茶聖千利休的詩歌「規則須嚴守,雖有破有離,但不可忘本」,其中的「守破離」被引為學習態度的方法論。

「守」指跟隨師父學習。

「破」指徹底探究師父的門派後研究其他門派。

「離」指集合自己所學,開創出新的門派。

老師要求我們寫出每本字帖的神韻即為「守」,通常第一遍臨摹時對書法家的字體非常陌生,隨著老師的重點提醒而漸入佳境,開始寫出一點心得時,又得換一本字帖即為「破」。

我很喜歡這樣的上課方式,可以練習各家的寫法,例如逆筆藏鋒或側鋒入筆,字型也有長、扁、方、多角形或倒梯形,讓人見識到書法世界的豐富與多變。

為了寫出自己獨特一格的字,繼續跟隨老師臨不同的字帖,一次次的打掉重練,他期望我們將來能寫出屬於自己風格的字,即是千利休所稱「離」的境界。

# 線上課程:《洪雪珍教你:個人品牌寫作力 》作業

#2021-12-30私塾作業

#運用第5步驟第2課加強與讀者互動:對你說話。

#帶入書法的專業術語,練習盡量解釋清楚,希望讀者看得懂。

arrow
arrow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