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 ~ 圖像小說和漫畫的深層閱讀意義(110.6.30)

透過今天的講座分享我非常喜愛的圖像小說和漫畫,為它們找定位。

這也是一個引言,希望學員們從現在開始發掘自己喜愛的菜色

優游其中。

 

有些繪本作家擅長運用漫畫式的圖像文學式的表現,但我們閱讀繪本時可能只看重故事的內容和場景的安排,並試圖從圖畫中看出玄機。因此先以兩本繪本為例,解說其中隱含的圖像文學奧秘。

演講 ~ 圖像小說和漫畫的深層閱讀意義(110.6.30)

圖像文學的作法是透過框架,在同一頁處理不同的時間推移,繪本則是透過翻頁來處理。

瘋狂星期二為例,星期二晚上八點,場景被帶到戶外的溼地,由遠到近。作者在同一個頁面處理三個圖像──表示三個時間的推移,和漫畫的處理手法有相似之點。

漫畫書的框線,讓讀者的眼睛接收圖像時,能夠處理一張圖裡面的細節和彼此的差別,在圖像文學裡框架也是重要的。

通常大部分的繪本是以一整頁的畫面顯示,沒有框架,而是透過翻頁處理時間的推移,這是和圖像小說敘事手法的差異之處,但繪本裡也會出現包含類似圖像文學的手法。

演講 ~ 圖像小說和漫畫的深層閱讀意義(110.6.30)

印度豹大拍賣來解說它沒有框架,但是在同一個頁面有不同的事情同時發生的手法。

演講 ~ 圖像小說和漫畫的深層閱讀意義(110.6.30)

圖中描繪成為網紅的印度豹,在右圖中長出三隻印度豹,同時在賣東西。這是圖像文學式的處理手法,作者企圖用不同的視角三隻印度豹干擾讀者,誇張的場景暗示印度豹很忙,時間在流動事件一直不斷的發生。

在閱讀圖像文學時若覺得卡卡的,要跳脫其中,檢視是否因時間感畫面分頁和框架限制之故,跳躍式的描述是圖像文學中常出現的手法喔。

演講 ~ 圖像小說和漫畫的深層閱讀意義(110.6.30)

作者在一直一直往下挖書中也是運用漫畫式的圖像文學式的表達同一個頁面中,事件一直不斷在發生的過程。

圖像文學的起點

圖像文學在西方歷史的緣由

1918 年,比利時作家法朗士麥綏萊勒率先推出無字小說開山之作一個人的受難

從德國和比利時開始,一群藝術家創作無字漫畫和無字小說的小書,表達對社會的憤怒和對政府的不滿。在一戰之後,這些敘述平民生活的小書,在勞動階層開始流傳。

1929 年,林德沃德推出上帝之人,無字小說開始在美國落地生根。30 年代初期,無字小說的產量和流行程度達到顛峰。但不久後,因有聲電影的競爭,及納粹德國與美國的反社會主義審查制度影響逐漸衰落。

相關書籍和創作風格,影響到戰後的美國。50 年代和60 年代的漫畫,演變成現在的漫威系列,有復仇者聯盟蜘蛛人和超人等。當時的美國以漫畫來控制青少年的思想,用英雄角色取代禁書。被禁的是反共之前的圖像文學,黑白的畫面呈現出黑暗沒有希望的氛圍。

演講 ~ 圖像小說和漫畫的深層閱讀意義(110.6.30)

1978 年威爾埃斯納出版與神的契約,首次出現 Graphic Novel 的字眼。創作者透過手寫字的情緒和畫面的編排,讓讀者在文字和內容的相輔相成中,更理解創作者想要控訴的精神,才是負責任的作者。

演講 ~ 圖像小說和漫畫的深層閱讀意義(110.6.30)

圖像文學和漫威系列最大的不同是作者用大量的文字鋪陳情緒和創作意圖,讓讀者加上閱讀圖像的能力,共同感受作者的控訴與其傳達的內容。鼠族是歷史上重要的第二本圖像文學的作品,中文版保留了手寫字。

演講 ~ 圖像小說和漫畫的深層閱讀意義(110.6.30)

第三本經典圖像文學書是吉米柯瑞根地球上最聰明的小子,由時報文化出版。

70 年代威爾埃斯納和亞特史畢格曼等人,以無字小說為榜樣,創作出全圖書長度的非流派漫畫──「圖像小說

圖像小說 / 圖像文學 / Graphic Novel

 由1978年美國漫畫大家威爾埃斯納提出,圖像小說是一種將虛構故事以漫畫方式呈現、並且集結成書的圖像敘事作品

圖像小說是一種圖像與文字合作敘事的表現形式:文字除了表現對白之外,也有足夠的小說技巧來表達氛圍或展現文字美感,圖像除了繪製場景角色之外,也有足夠的細節來敘述情節。
身為讀者,應該要把自己的角色放進書裡。圖像創作者認為,所有框架和框架間的空白,是要留給讀者來補充的。

繪畫,不僅是種更銳利的觀看方式,也是一種思考模式的表現。

BD Louvre 當羅浮宮遇見漫畫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與漫畫界跨界合作的計劃,於2003年由羅浮宮主任法布里斯德瓦發起,旨在邀請各國漫畫家以羅浮宮為題材創作漫畫。2005年羅浮宮開始與法國的未來之城出版社合作出版這些作品,至今已出版23部作品。法國視漫畫為「第九藝術」,希望透過漫畫讓年輕人回到博物館,貼近藝術。

這計劃是邀請漫畫家到館自由創作,可在閉館後自由走動,更可深入一些平常不開放的展室。唯一的創作限制是「羅浮宮」,總之和羅浮宮有關就可以。
漫畫作為一種「連續性藝術」,共享著藝術創作的精神與步驟。漫畫也和所有藝術創作一樣,無論從內容或形式,都不能自囿於既有的種種成見,而應當探索不同的領域和潛能。

看似渺小的漫畫框格可以視為原子,在「分裂」之後,將解放出無限的能量。這也是各國漫畫在進入新世紀之後,逐漸發展中的嘗試:努力在既有的框架之外,延伸出漫畫嶄新的面貌。

這些漫畫家的作品可以觸及更多讀者,在讀者還沒有機會來到羅浮宮之前,先透過漫畫認識羅浮宮。經過二十年,來到羅浮宮的參觀民眾越來越多。這些漫畫家不是要幫羅浮宮作品牌,而是站在藝術創作的立場,完成了許多精彩作品。

不要擔心圖像文學的作品裡,同一個畫面裡有很多細節,讓人不知從何看起。以觀賞一部無聲電影的心情,當每一頁的畫面流過,你的眼睛第一眼可以捕捉到什麼,就是作者想要告訴你的。如果願意花兩次三次的時間,就會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更能深刻的理解圖像小說。

鬼滅之刃

作者花很多心力在塑造角色並處理每個角色的內心戲,雖然是漫畫,仍保留許多圖像文學的傳統。炭治郎為了保護妹妹,作了所有勇敢的事情,是很多小孩對自我的投射,也就是讀者和自己的生命經驗互動。每個角色都有創作者對他的期待和投射,還有創作者想要照顧到的社會中的一群特殊的人。

​​演講 ~ 圖像小說和漫畫的深層閱讀意義(110.6.30)

 

例如改變自己努力做一個不殺人的鬼進而改變環境的醫生角色珠世。

演講 ~ 圖像小說和漫畫的深層閱讀意義(110.6.30)

 

母親在被鬼追趕時,為了要救嘴平伊之助而將他拋下懸崖,因此在森林裡被野豬收養而長大。創作者再一次呼應成長的議題,雖然母親不在身邊且被野豬撫養長大,豬少年終究會長成自己的樣子。但外表和內心非常衝突的角色,再次展現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各種衝突,創作者也試圖在提醒我們很多人不同的樣貌。

父母如果害怕和恐懼,不如我們先去理解這些角色,以開放的心胸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演講 ~ 圖像小說和漫畫的深層閱讀意義(110.6.30)

推薦松本大洋的作品,作者的每一本書都在呼應他對世界的認識。松本大洋筆下的孩子,配著槍的青春期的孩子,他替我們關注到世界上還有我們不知道的角落,有很多孩子是無法被理解的。這樣的漫畫作品與圖像文學幫助親子一起理解不同的人,讓我們更加認識世界的多元和可能,為我帶來很大的啟發和深層的思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陳培瑜
    全站熱搜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