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演講中,老師提起《白貓與修道士》吸引了我的目光。
一開始翻閱起繪本,隨著貓咪的腳步溜進修道院、尋找亮光,
很幸運地,貓咪遇到一位懂牠的老修道士。
白貓的視線帶領讀者逐步接近夜色中的修道院。牠輕快地躍入窗台,踩過灑滿月色的長廊。(譯者的話)
穿越冰涼的石階與地窖,終於抵達那扇燭光微洩的門前。(譯者的話)
白貓伸出前爪,探入門下的細縫,窸窸窣窣地弄出一些微弱卻足以引起注意的細碎聲響。(譯者的話)
於是,咯吱一聲,厚重的木門開啟,老修道士笑著迎進他的「室友」,白貓胖哥.....
老修道士與白貓的生活極為單純,卻都接近生命的本質。(譯者的話)
譯者為這本安靜的書寫下她的註解,優美的文字搭配圖畫很是貼切,讓人很想大聲朗讀。
我們有位鄰居早晚會固定餵食橘貓,牠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住在社區裡。鄰居過馬路到超商買早餐,橘貓會跟著並坐在超商門前等;如果鄰居在長廊喝飲料,橘貓一定在他的腳下或附近。等到鄰居回家後,橘貓便不見了蹤影,偶爾會在社區其他角落出現,接近下一餐的餵食時間,牠自然就會回來。
在《生存的十二條法則》的 Rule #12 『在路上遇到貓,就摸一摸』有一段話,描述貓的特性。
貓屬於自己。貓不社會化,沒有階級制度(除非湊巧),也只馴化一半。他們不做動物特技,只依自己的意願去親近人。貓願意和人類互動,但憑的是自己千奇百怪的理由。貓以近乎純粹的形式,展現了存有的本質。
讀到這段話時,覺得很符合白貓和修道士與我的鄰居和橘貓的關係,他們互相為伴卻又各自忙碌,似乎是很理想的境界。
觀察橘貓的行為,牠會來磨磳一番,或許會有人幫牠抓抓脖子,過一會兒牠自顧自地走開,不一直膩在人的旁邊。修道士則是盡情鑽研學問,獵人白貓則獨坐牆角,目不轉睛地研究通往老鼠窩的小洞。
但是貓與人之間,仍存在著友誼,互相陪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