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到學校準備說故事時,剛好遇上孩子們上美勞課,
我在教室內等待並欣賞每個孩子動手做的情況和完成的作品。
[大班]天生氣質難自棄(98.6.10)
對於老師同樣的引導,我卻深深地感覺到每個孩子的差異性真的很大,
大部分小朋友的紙黏土恐龍已接近完成的階段,有些屬於觀察型的孩子卻還在 "觀察的階段",
越小的孩子還沒有受到很多的教導和限制,是否越容易顯現出天生的氣質?

先欣賞一下完成的紙黏土作品。
[大班]天生氣質難自棄(98.6.10) [大班]天生氣質難自棄(98.6.10)
[大班]天生氣質難自棄(98.6.10) [大班]天生氣質難自棄(98.6.10)
我很喜歡仔細地觀賞孩子們的作品,有的真的很有趣,
園長媽媽和我提到她的觀察:有上美陶班的孩子手的靈活度比較好。
我想這是因為對於媒材的操作比較熟練,不過創意的部份可就是天生的了。

透過老師的引導和學習好像也會有一些成果
[大班]天生氣質難自棄(98.6.10)
嘟嘟的。

[大班]天生氣質難自棄(98.6.10)
琳琳的。

[大班]天生氣質難自棄(98.6.10) [大班]天生氣質難自棄(98.6.10)
[大班]天生氣質難自棄(98.6.10) [大班]天生氣質難自棄(98.6.10)
其他孩子們的作品。在圖畫紙上黏貼上一片真正的粽葉喔!

在大班有個小男孩A,他是屬於很活潑活動量很大的孩子,
但是我發現他的作品總是比同班的同學來得細緻和生動,
右上角的畫就是那孩子的作品,兩個探頭來覬覦這顆粽子的人表情很傳神。
上面左下角那張照片中,右邊的那隻恐龍也是A的,
不僅恐龍張開嘴巴吃東西,也只有這隻恐龍有張開的腳趾頭,
嘟嘟是左上角那張照片左邊那一隻,琳琳是右下角的照片左邊那一隻,
其他孩子的作品也是充滿了童趣。

最近閱讀楊俐容老師的 "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其中提到孩子的九大天生氣質,
這個理論我以前就知道的,尤其是養了雙胞胎之後體會更是深刻,
創意雖然不是在這九個天生氣質裡,不過我想這也是與生俱來的特質。

所謂的「氣質」指的是對人或外在環境的反應方式,
是美國的 Tomas 和 Chess 在六O年代所提出的理論,
他們認為氣質是個性的一部份,主要來自天生的遺傳。

活動量、規律性、反應閾、反應強度、適應性、情緒本質、趨避性、堅持度、注意力分散度
這九個氣質沒有好壞,但是卻會引發別人不同的反應,
每一種氣質也有其優勢和劣勢,如何發揮所長、截長補短就是我們的功課啦!

例如堅持度很強的小孩不容易被轉移,可能就是在百貨公司躺在地上耍賴要買玩具的那ㄧ個,
可是如果是用在學習上,那可能就很不得了了,他會變成某某專家學者。

規律性高的孩子比較 "好養",時間到了給他喝喝奶就睡了,
但是彈性比較低,如果有臨時變化的狀況就會很難適應,
規律性低的孩子比較讓大人費心,需要大人幫忙建立常規和日常生活作息,
但是卻可能因為不按牌理出牌而顯出其創意。

書上提到六個後天教養的原則,列出來給大家參考:
1. 了解氣質無法改變但可以調整
2. 提高親子氣質速配指數
3. 對你喜歡的氣質表示欣賞
4. 避免為孩子的氣質貼上負向標籤
5. 找出因應孩子氣質的教養方法
6. 引導孩子自我了解與自我調整

對於這天生的氣質我自己有個心得:
孩子的天生氣質應該是不會改變的,但是卻可能因為大人的觀察角度而有不同的解讀,
所以也不要太拘泥於我們原本的看法,適度地協助讓孩子能有適性的發展。

琳琳應該算是反應閾低的小孩,四歲多時到圖書館聽故事,
老師配合故事要給孩子們動手畫燈籠,琳琳不僅當場退縮不肯畫,
連下一次的聽故事活動也不想去了。

那時候我很擔心上學後怎麼辦?所以我選了一個規模不大的幼稚園,
經過初期的觀察和適應,琳琳慢慢融入團體,也認識了麻吉的好朋友,
更令人跌破眼鏡的是學習上的成就感讓她建立了信心,學校生活過得很愉快,
不過到了小學的新階段也不能掉以輕心,畢竟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大家可以找書來看看,書上還有很多精采的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inlin 的頭像
    hinlin

    媽媽的另一扇窗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