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面鏡子,照見真實的自己(106.4.19)
已經很久沒有看教養書,在圖書館的還書車抽取這本書,
好奇地想看看日本人對『母親』的角色有什麼獨特見地。
本書講解如何進行「內觀」,透過關於母親的三個提問,
找回初心與連結世界的力量,原來不是親子教養書啊。

作者大山真弘原任職於日本知名企業,在因緣際會下接觸日本內觀療法,現以「幫助日本及全世界的人體驗內觀,獲得更幸福的人生」為使命。舉凡人際關係、工作狀態、與家人的相處、雙親老年的照護等,林林總總的問題都可能成為生活中的難關,即使向外尋求協助,也不一定能夠得到解決。作者認為只要正視自己並思考與母親相關的三個問題,就有機會得到解答。

這三個問題就是:

1。你的母親曾為你做過哪些事?
2。你又曾為她做過哪些事?
3。你曾帶給她什麼困擾?

盡可能具體回答並設身處地的思量母親當時的心情,重新審視自己。回想起的這些事會讓你湧現一個個念頭、意想不到的發現、令人震驚的誤解、嶄新的希望或平靜等各式各樣的情緒。藉由完整接受這些情緒讓思緒更加熟慮,就能改變想法,留意到各種事物,進而冷靜且客觀地從他人的觀點來審視自己,這就是『內觀』。

回想的內容以時間軸為主,從幼年時期、小學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一直到現在,以三年到五年為段落進行回想。回想的對象從母親開始,如果很早就離開母親身邊,則由代替母職的那個人開始,接著是父親、祖父母、兄弟姊妹、配偶及上司與部屬等周遭的人。

進行內觀的幾天內,每隔一至兩小時將想到的內容告訴那位來到房間與你談話的面談者,但面談者只提出問題,過程中一律不提出任何意見。與其說是挖掘自我的內心,不如說是將以「母親」為首的其他人當作「鏡子」來審視自己,這就是內觀最大的特色。對於人生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我們不該一味向「外」探求,而是藉由審視自己過去的心態來面對問題,不盲從他人的建議,必須自己思考並行動,這是內觀的奧妙之處 ── 解答其實就在自己的心中。(寫到這裡,怎麼覺得其精神和苑舉正教授說的〝哲學有大用〞很類似)

第一次進行內觀的人,前幾天大都沒辦法順利集中精神,到了第四天、第五天才能進行深層的內觀。將回想到的內容做為第一階段,再試想母親當時的心情,透過母親這面鏡子看到自己真正的問題,接著就能以自己為出發點,開始積極地重新思考。

回首過去,母親總是默默地支持我們,相較於「母親為你所做的事」,能想到的「你回報給母親的事」少得可憐,而「帶給母親困擾的事」則不可勝數。作者提醒這三個問題隱藏著使人生過得更好的提示,請大家親自體驗看看。

書裡的三個篇章敘說實踐內觀者的故事及內觀之後的改變,例如長井先生經歷母親離家、父母離婚的過往而無法對自己的兒子表達愛意,他覺得母親棄家人於不顧是很自私的行為,完全不能原諒母親。但透過內觀的三個問題,他回想起幼稚園時期母親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愛、喜歡從高處跳下讓母親很煩惱,其實小時候的自己最喜歡母親了。他也回想起心中認定為放任孩子不聞問的父親曾在假日帶他們兄弟倆到遊樂園同樂,和父親一起排隊的情景。長井先生為了彌補過去不受父母關愛的缺憾,對子女投入過多造成壓力而引來抱怨,現在回想這些事,讓他不禁笑出來。因此不能只看欠缺的部份,內觀讓人從細節中讀到自己擁有及被愛的部分,如果能領悟到這一點,就已經開始邁向幸福之路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