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讀書會 ~ 聆聽父親(105.9.19)
這次的讀書會以文本為媒材,從文學的想像、故事的脈絡,
帶領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省視家人間互動及描繪家庭藍圖。
本次的文本閱讀張大春所著《聆聽父親》書中的兩個章節,
分別是「角落裡的光」與「預言」。

繁體版已經絕版,但博客來網路書店有簡體版,以下是簡體版的內容簡介:

以與未出生的孩子對話的方式,從祖上五代開始,說到父輩,說到自己所處的時代。除了父親的講述外,更貫穿了六大爺所寫的「家史漫談」,另有友人的回憶與敘述。

張大春祖家——山東濟南張家「懋德堂」,是一個有着五大院落、幾百口人丁的顯赫家族。祖規家訓「詩書繼世,忠厚傳家」在世事變化中,悄悄改換成兩副與「福」、「貴」相關的楹聯,張家祖業便也從詩書功名轉為經商富貴。

當中國進入20世紀中期抗戰期間,全家更是在顛沛流離而充滿傳奇色彩的經歷中見證了時代的動盪和變遷。作者在追憶中不斷講述家族故事,溯源中國文化,表達了憂鬱而深沉的中國文化鄉愁。


與我一起同去的朋友讀來興味盎然且很有親切感,因為她九十幾歲的父親也來自山東,四大爺、六大爺那樣的稱謂是她熟悉的,其中對話的描寫更是長輩們的慣用語。我讀第一遍時是有點隔閡的,後來慢慢讀懂了其中的稱謂關係與故事紋理,沒想到我們兩個的閱讀經驗竟是如此不同與獨特。其中朋友特別提起第 29 頁「三株靈魂」那一段,印象中父親也曾常對母親說:「我想我媽媽。」朋友的母親是閩南人且與父親有年齡上的差距,每回遇到思親的父親,母親的反應不似張大春的母親那般嫌煩,而是平常心的接受。那個大時代的分離,十幾歲的少年離開了家鄉,從此兩方音訊杳然,既不能通電話更沒有網路,想念親人的心恐怕更迫切啊。帶領讀書會老師的父親也來自大陸,九十高齡仍耳聰目明,還和我們一起上課,我猜想是類似的生活背景讓她挑了這個文本,對我來說,也是拓展了另一層閱讀的領域,很特別。

『聆聽父親』:想成為孩子人生旅行嚮導的心情 ── 從「家庭重塑」的眼光,探索家庭舞出的規則與文化如何影響了我們。

不論是誰,每個人都從家庭而來,並且帶著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每個家庭裡都藏著一組成長的密碼,其中隱形或非隱形的規則,對每位成員形成了制約。例如:

1。自我印象 ~ 我永遠不會比姊姊們聰明
2。外在環境 ~ 家和萬事興 ── 不能吵架的印象
3。人生態度 ~ 自個兒心裡安穩了就別說人家不老實 (文本第31頁)
4。如何成為"好"孩子 ~ 小孩子在長輩面前不能表示意見 (台語:小孩有耳無口)

文本裡提到張大春的父親沿著小清河離家,他以為他會像石榴花一般端坐水面上而展開自由的旅程,沒想到回家還捱揍。關於自由的追尋,作者特別說起奧德修斯的故事,老師認為其中帶給我們的啟示為從過去美好的經驗中找到新的力量,帶領我們繼續往前行,一次一次的囚禁、一次一次的返家,是人生真實的樣貌。

老師提出幾個問題讓大家思考:
1。外面的征戰是什麼?家裡的戰爭又是什麼?
2。什麼事件和經驗形塑了我們的人格?
3。我們對父親的角色有什麼期待?如何影響我與父親的關係?

二十一世紀的家庭有很多新的變革,小家庭的形式迴異於傳統的大家族,還有諸如網路和手機等新議題,唯一不變的是每個人要求家庭相處品質的渴望依舊提升。如何從善意的語言交互作用,互動尋找新的選擇與理解,讓個別成員各自找到自在的位置,是值得努力的新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