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十幾年之後提早從職場登出,
拿不出名片、失去百萬年薪的加持,
所以我比別人提早思考我是誰?我該怎麼做?
我是幸福的嗎?我是快樂的嗎?
曾任美國心理學會會長的正向心理學家 Martin Seligman 以數學公式解析幸福:
【幸福=0.4 基準值+ 0.2C 情境因素+0.4 自主活動】
基準值:指與生俱來的快樂基準值。
情境因素:指個人所處的情境,順境樂、逆境苦。
自主活動:指個人能掌控的活動,意即個人擁有的選擇及活動能力。
金錢、年齡、教育程度、美貌,與幸福的關聯度低,以下特質對幸福的增進才有更多的幫助:對外在事物抱持正向的看法,接受生活改變的能力與對周遭的人事物抱持感謝的心。
《為什麼成功了,還是不快樂?》作者史蒂芬妮.哈里遜也是一位正向心理學家,對照書中歸納出的人生謊言,和心理學家 Seligman 提出的變因相通,因此可以透過作者提出的解方來增進幸福感。
人生三大謊言:
謊言一:你不夠好(雖然很努力,永遠覺得不夠)
謊言二:到時候你就會幸福(極力追求外在的認可與獎勵)
謊言三:你只能靠自己(只關注自己,不在乎對別人的影響)
作者提出簡潔的「一刀兩斷法」來解「你不夠好」的命題,基本精神就是每個人都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我非常認同這一點。
「我竟然忘了 AA 的生日,我真是糟糕/我仍是個有價值的人。」
「我應該發現那個數據是錯的,我真是糟糕/我知道我的價值不是只取決於這份報告的對錯。」
將「事實」與「負面的否定」一刀兩斷,正視自己內在存在的價值,對於習慣負向思考的人可能不容易做到,但是透過覺察可以不斷的練習,慢慢改變。
最近女兒讀了我對他們小一時的記錄,她問我:「你覺得哥哥小時候是個很 XX 的小孩嗎?」我忘了她用了哪個負面的形容詞,只能用 XX 代替。
我回想了一下,哥哥小時候並不特別調皮,就是一般小男孩頑皮的等級,也從沒出現過在地上耍賴打滾的景象。他似乎比較容易分心,做事有他自己的章法,我對他有要求,但是常要忍住自己想插手快速解決的心。
最近聽到朋友以懶惰來抱怨他的孩子,但我看來「懶」應該是小時候的習性,對一個已經在國外念完碩士的孩子,不再適用這個形容詞。以前的懶或容易分心,不用一直特別的強調,「一刀兩斷法」像是一把尚方寶劍,斬斷對就舊事實的執著,永遠帶著新的眼光看孩子,我們會比較快樂,孩子也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