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照顧者的覺知:選擇(111.7.3)

每個家庭照顧的故事各有不同的情節,

吳若權認為心甘情願是關鍵的界線,

讓人安於其中或是埋怨萬分。

 

他建議保持清明的覺知,隨時隨地再確認──成為照顧者,是自己主動的選擇。

張曼娟和吳若權同為父母的主要照顧者,他們不約而同地寫下照顧者經歷的種種。我覺得張曼娟的我輩中人讀來優雅,其中的故事打中有類似遭遇的人但吳若權愈成熟,愈天真文字中那些幽微的情緒,梳理身為照顧者的思緒,幫助我們有機會成為更好的照顧者。

吳若權的母親兩度中風,前幾年又罹患重大癌症,他已經照顧母親二十多年。他說:「即使不是全職的家庭照顧者,也能做好陪伴這件事。陪伴,不一定需要具備最完整的專業技術,而是需要一段完整的時間,無論多長或多短,必須全心投入才行。

早些年,他的母親還不需全程使用輪椅,每周都會有固定外出散心的一天。他們常去市郊沿海的碼頭,曬太陽吹海風,再到岸邊的咖啡館坐坐。通常閒聊幾分鐘後,吳若權就會開始做自己的事,看書整理資料回電子郵件等。他認為在照顧空檔中,盡量插空隙處理細瑣之事,是照顧者時間管理的必要技能。

長期下來漸漸累積很多美中不足的遺憾

讓被照顧者覺得自己是負擔。

讓被照顧者覺得沒受到尊重。

照顧者會漸漸變得彈性疲乏。

邊照顧人邊處理事情,顯示你很忙,彷彿不斷地提醒被照顧者是負擔。一心二用的回應,也讓人察覺到一種心不在焉。

父母的老去或是突發的意外,不會等到我們準備好的時候,因此吳若權所謂時間管理現象必然會發生,可能對照顧者而言,佔比還不低呢。

***

這次父親因意外開刀,我回到台南照顧他的那幾天,因為是回到他們生活的場域,自然是按照他們的生活習慣而為,和母親一起處理瑣碎的家務,等到他們休息時,才滑滑手機做點自己的事,所以前兩項的遺憾應該是沒有發生吧。

很多中年兒女如我,或是更年輕的族群,都有機會成為居家照顧者。每個家庭總有自己的侷限,透過吳若權體悟出與母親之間相處的遺憾,或許也可以讓我們思考照顧的品質,怎麼做才是較好的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inlin 的頭像
    hinlin

    媽媽的另一扇窗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