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閱讀筆記2-1:心流(109.2.4)

第四章 心流的條件

心流活動提供探索與創造的感受,讓當事人進到新現實中。

它迫使人有更好的表現,讓意識進到過去無法想像的境界。

 

2020閱讀筆記2-2:心流(109.3.29)

以網球比賽為例,縱軸代表挑戰,橫軸代表技能,也就是這項體驗中最重要的兩個層面。

A 代表正在學網球的孩子 Alex,這張圖指出他學習網球時的四個階段。

A1:不具任何技能,唯一的挑戰就是把球打過網。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因這困難度差不多剛好是他應付得來的,所以可能處於心流中。

A2:經過一段練習,技能會提升,這時光是把球打過網對他來說變無聊了。

A3:或許他遇見技能較熟練的對手,發現有比吊高球更具挑戰的事,這時他會為自己差勁的表現感到焦慮。

不管是無聊或焦慮,都不是正向的經驗。回到心流狀態中(A4)的唯一選擇就是增進技能、提高挑戰,幫自己訂一個符合自己技能的新挑戰。

A1 和 A4 都是處在心流中,其實是不一樣的階段,A4 的體驗比 A1 複雜得多。

這樣的動態特性,解釋了為什麼心流活動可以促使人不斷成長與探索。一個人沒辦法一直做同樣程度的事,否則會感到無聊或是挫折;對樂趣的渴望會迫使我們拓展技能,並尋找新的行動機會來使用它們。

擁有自得其樂的性格比較容易獲得心流體驗。把一般的體驗轉化成心流並不容易,但是每個人都可以試著提升自己重組意識的能力。

家庭對自得其樂性格的影響,擁有特定親子互動關係的青少年與他們的同儕相比,明顯比較開心、容易滿足,也較為堅強。這樣的家庭有五個特徵:

第一點是明確:這些孩子清楚知道父母對他們的期待,親子互動中的目標和回饋都不含糊。

第二點是重心:不管在感覺或體驗上,他們都認為父母對他們喜歡的事感興趣,而不是一味地關心他們是不是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

第三點是選擇:孩子覺得自己是有選擇的,只要願意承擔後果,他們甚至可以選擇不遵守父母訂的規矩。

第四點是承諾:或者說是足夠的信任,這讓他們不害怕放下防備,全心投入自己喜歡的事物。

第五點是挑戰:或者說父母是否提供了孩子複雜程度逐漸提高的行動機會。

這五個特點提供孩子一個找到生活樂趣的訓練基地,這些特徵與心流體驗的方向不謀而合。在提供明確的目標、回饋、掌控感和專注力的家庭長大的孩子,生活比較有秩序,因此得到心流的機會也比較高。

第五章 身體的心流

即使是最簡單的身體動作也能轉換成心流,帶來樂趣。在這個轉換的過程中,有幾個重要的步驟:

建立一個概括性的目標,以及幾個實際可行的小目標。

根據鎖定的目標,找出可以評估進度的方法。

專注在所做的事情上,不斷將挑戰做更精細的區分。

發展與行動機會相當的技能。

一旦活動變得無趣,就把難度再提高一點。

第六章 思想的心流

現今世界已經逐漸忽略書寫的習慣了,有太多其他溝通媒體可以取代它。如果書寫的目的只是傳遞資訊,那它被淘汰也是應該的。但書寫的重點不在傳遞資訊而是在創造資訊。過去,受過教育的人利用日記與書信將他們的經驗用文字記錄下來,並利用這個機會反省過去這一天的生活。人們藉由書寫,協助受生活隨機事件打亂的意識回歸秩序。書寫提供我們的大腦一種有紀律的表達方式,將過去的事件和體驗寫下來,可以方便將來回顧。它是一種分析了解體驗的方式,一種利用自我溝通建立起秩序的管道。

第七章 工作中的心流

自得其樂的性格,即使在最貧瘠的環境中,像是幾近沒有人性的工作環境或雜草叢生的荒地,還是能夠製造心流。那些懂得運用或轉變周圍機會的人,顯然要比那些認為自己無力改變現實環境而放逐自己的人,更能掌握體驗的品質。

書中舉的阿爾卑斯山上的老太太、芝加哥的焊接工人,以及中國古代的廚師庖丁,三人有個共通點:他們從事的都不是光鮮亮麗的工作、都很辛苦,而且在大多數人看來都是無聊、重複、沒有意義的,但他們卻能把這些工作轉換成具有複雜性的活動:先找到別人看不到的行動機會、專注在上頭,接著在互動中失去自我,最後,以更強大的自我呈現。在這樣的運作下,工作就會變得有樂趣,也因為投注了個人的精神能量,會覺得工作是自由的選擇,不再有逼不得已的感受。

我們越早知道工作體驗的品質可以受自我意志改變,就可以越早改善這占據人生一大部分的要事。只可惜,大部分的人人選擇相信工作永遠是「亞當的詛咒」,永無翻身之日。

想要透過工作來提升生活品質,有兩個互補策略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要調整工作,讓它盡可能貼近心流活動的樣式。另一方面要調整個人:培養自得其樂的個性,學習尋找行動機會、重視自己的技能、設定可行的目標。這兩個策略單獨存在沒辦法讓工作變得更有樂趣,但是一旦互相結合,就可以締造意想不到的最優體驗。

真正決定工作是不是有變化的,不是實際的工作內容,而是個人看待事情的角度。

第八章 獨處和與他人相處的樂趣

心流研究一再指出,生活品質取決於兩個因素:我們的工作體驗,以及我們與他人的關係。關於我們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最詳盡的資料來自那些與我們有互動的人,以及我們成就工作的方式。

所有我們害怕的事情當中,被孤立於人際圈外絕對名列前茅。人類是社交動物,得要有人陪伴,我們才會覺得完整。大部分人獨處時,都會感到一種無法忍受的空虛,特別是沒有事做的時候。不管是青少年、成年人或老人都表示,他們一生最糟的體驗都發生在獨處時。所有活動都一樣,有人一同參與時,總是比較有樂趣。

為什麼獨處會帶給人這麼負面的體驗呢?根本原因還是在由內在控制心裡並不容易。我們需要外在目標、外在刺激與外在的回饋,來讓注意力有個方向。缺乏外在訊息時,我們的注意力會開始游走,思緒也會變得混亂,最後導致第二章所提到的「精神熵」。

一個人是否能掌控經驗品質,最大考驗是在獨處、沒有任何外在事物需要集中注意力時。相較之下,投入工作、與朋友相處,在戲院或演唱會上盡興都要簡單多了。當我們什麼都沒有,只剩下一個人時,可以做些什麼事呢?夜幕低垂時,我是否瘋狂的找事情來轉移注意力呢?什麼樣的事是既有樂趣,又可以促進自我成長的呢?

為自己在空閒時間找個需要專注力、可以增進技能、發展自我的活動,這可不是看電視打發時間或吸食迷幻藥可以相比擬的。學習獨處,而不是逃避,是年幼時期很重要的功課。

馴服孤獨,一個人想要在獨處時感到樂趣,確實要有一套自己的心理途徑,才能不依賴其他人、工作、電視、電影院、餐廳或圖書館等文明事物的協助,就達到心流。比起空間安排,時間安排或許更為重要,嚴謹地持守每日的作息,駕馭環境,得建立一套自己的秩序,讓它凌駕環境之上。人有能力單獨生活,但前提是必須先找到控制注意力的方式,才不會讓精神熵毁壞了心靈。

如果一個人獨處的目的,是想完成他人在場時無法達成的任務,就不會覺得寂寞,反而會享受這種獨處,希望在當中學到新技能。相反地,如果一個人不把獨處視為機會,而是千方百計想逃避它,那麼獨處就只會帶來恐慌,讓人想要採取一些對自我複雜性無益的方式,去轉移注意力。

並不是說想要學習掌控意識,就得如書上所說搬到阿拉斯加過著獵捕麋鹿的生活。任何環境都可以練就心流活動。有些人需要置身曠野或獨自在大海上航行,但大部分的人還是習慣四周有人群喧囂、與人有互動。然而,不管住在阿拉斯加北邊或是曼哈頓南部,獨處是每個人都可能面對的問題,除非學習從中獲得樂趣,否則將得花大半輩子拼命逃避它。

心流與家庭

一個人一生的經歷中,與家人的關係往往是最深刻也最具意義的。一個家庭要能提供心流,必須找到它存在的目標。父母與孩子需要有正向目標,才能為共同的事物付出精神能量。想要利用這些目標來提升家庭成員的複雜性,一個家庭必須分化與整合兼具。分化代表每個人都受到鼓勵發展個人獨一無二的特質,將個人技能發揮到極點訂立個人目標。整合是指確保發生在一個成員的事要對其他成員產生影響。除了長期目標,持續擁有短期目標也是必要的。除非家人有共同目標,否則連聚在一起都有困難,更別提共同營造樂趣了。保持溝通管道的暢通,讓家庭活動有如其他心流活動,有著清楚的回饋。

來自友誼的樂趣

同儕間的相處就像其他活動,也有不同層次複雜度低的交誼可以讓人暫時忘卻混沌複雜度最高的交誼則可以帶來極大樂趣與成長。友誼讓我們有機會對外展現自己少為人知的一面。家人提供我們情感上的保護,朋友則是我們探索新奇事物的夥伴。

第九章 翻轉混沌

適應壓力的能力有三個來源:

一、外在的支持,特別是社交網路的支持。

二、個人的心理資源,像是聰明才智、教育和相關的個性因素。

三、當事人用來應付壓力的策略。

為什麼有些人遇到壓力會變得軟弱,有些人卻可以從中獲得力量呢?答案很簡單:知道如何將無助的狀況轉換成可以控制的心流活動、從中獲得樂趣的人,就可以在磨練中越挫越勇。這樣的轉換有三個主要步驟:

一、不自覺的自信。

二、把焦點放在外面在世界。

三、尋找新的解決之道。

自得其樂的自我指的是很容易將潛在威脅轉換成有樂趣的挑戰、懂得維持內在和諧的人。

這樣的人不會覺得無聊,也很少感到焦慮,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樂於投入,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心流。自得其樂的人可以將原本可能形成精神熵的經驗轉換成心流。依循心流模式便能發展出這樣的自我:

一、設立目標。

二、全心投入。專注的能力越強,就愈容易投入行動體系。設法改善自己的專注力。

三、注意當下發生的事。擁有持續投入的能力,把注意力放在互動關係,而不是自我身上。

四、學習樂在當下。

第十章 創造意義

心流理論給大家的最後一項任務,是在所做的每一件事上創造和諧在這個任務中貫穿所有目標,將人生整合成單一件心流活動。創造意義,就是將個人行動整合成一個完整的心流體驗,為心靈內容帶來秩序。目標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可以讓人專注投入一件能力可及而且有樂趣的活動。

心流這本書前後讀了很久,讀了幾章後中斷,又讀了其它的書,但終究是讀完了。

構成心流的條件,必須是在技巧與挑戰旗鼓相當的條件下完成,遇到太弱的對手與太高的挑戰,無聊與焦慮隨之而至。因此二者是與時俱進,使人不斷地成長與探索,才能以更高超的技巧面對更嚴苛的挑戰。回歸到家庭中,透過明確目標的訂定專注力的培養與適度回饋,生活裡的穩定秩序帶給家庭成員較高的機會獲得心流。

技巧挑戰的勢均力敵才能引起動機,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因為每個人都不想被低估。例如從孩子們幼兒園時期開始健行的十八尖山,對高中生的他們已完全不具挑戰性和吸引力有點難度與更長的路徑才能引起興致,綜觀生活裡的許多細節與學習都是如此。

練習提升重組意識的能力,培養自得其樂的性格非常重要。我們無法或無力扭轉大環境,但是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與做法,書中提到很多實例,其中庖丁解牛即是耳熟能詳的案例。我自己覺得每個人的工作或生活中都有繁瑣的部分,如何轉化心念,投注精神能量於其中,並找到其中的樂趣所在,是每個人必修的學分,否則就只會陷入無窮無盡的自怨自艾之中,終其一生。從一件小事開始著手,把它做好做滿,心流會帶來一種滿足,嫻熟之後再找另一件來發揮。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現在開始都不算遲。

自得其樂的性格更有助於獨處,即便是在互動頻繁的人群中或是看似熱絡的網路世界中,還是存在獨處的實質樣貌。

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朋友的孩子沒有選擇回來而決定留在歐洲當地。隨著學校一步步的封閉至停課到六月,孩子起先有著情緒。但是經過一兩個星期後,慢慢接受事實並摸索出獨處的步調。我與他分享書中關於獨處的段落,他說自己也想試試在這一段停課的空檔中,可以如何安排度過。

心流這本書屬於比較理論的書,可以搭配原子習慣子彈筆記術或是最有生產力的一年這類的實踐書籍,兩者相輔相成,更容易達成心流體驗。

 

2020閱讀筆記2-1:心流(109.2.5)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心流 閱讀心得
    全站熱搜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