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畢業的陳文郁和三位同學相約回到母校,閒聊著少年的抱負,
考師範學校當老師,考醫學院當醫生錢賺得比較多,當警察比較威風,
但陳文郁想念農校學技術助人,為貧苦的農民提高收入、改善生活。
我的父母親比陳文郁晚了十幾年出生,那個年代念師範學校不僅是公費,畢業後一定分發當老師,工作穩定,對收入不豐家庭的孩子是個很好的選擇。當醫生是多數臺灣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這就不需多說了。少年時的陳文郁已經觀察到當時的農民成天埋頭苦幹,無力接收新知且常一窩蜂的搶種同類型的作物,造成價格下跌。
如願考上新豐專修農業學校的陳文郁需要繳交二十五元的保證金給學校,當時普通公務員一個月的薪水才三十元左右,但他的父親為了讓孩子受更高的教育,一點都不心疼高額的保證金。陳文郁出生於臺南永康,當時騎了兩個多小時的腳踏車到農校報到。為此還特別打電話確認外婆每天早晨練香功的新豐高中前身是否為農校,果然是陳文郁的母校。
當時農校的課程為上午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解認識土壤、肥料,學習栽培農作物與農產加工的理論,下午到農場和田地裡實習,日子過得非常充實。放假回家和母親分享學到的技術,雖然媽媽是半信半疑地照做,卻讓他們家的棉花產出品質比別人家好,讓陳文郁更加體認到知識的用處,原本小學成績平平卻在農校裡開竅而名列前茅。
日本政府在二次大戰期間鼓勵臺灣農民種棉花好供應布料,陳文郁在課堂上學到種棉須經過「間拔」的程序,將一排作物當中發育較不好的拔除,保留長得較好的植株,去蕪存菁,這就是植物的「優生學」,剩下體質好的且吸收更多養分,棉花的好品質讓鄰人紛紛來向陳媽媽詢問成功的秘訣。
三年農校畢業後,父親希望陳文郁到糖廠上班,但他想回到家鄉種田學以致用。天下雜誌有一篇報導指出未來的工作有 65% 都是我們現在所無法想像的,就像民國三、四十年的年代,製糖業是當紅的產業,我的一位大學同學,她的母親靠著在糖廠上班獨力養大了四個孩子。那時的陳文郁父子絕對無法想像後來 IC 產業的蓬勃發展,製程工程師、蝕刻工程師、佈局工程師、設備工程師等應運而生。日前商周報導大數據的威力,衍生出的新職稱是「數據系統工程師」,台積電因此而提高良率,全家大賣紅豆水。
閱讀關於幾本徐重仁的書籍中發現他對年輕人充滿著期待,一方面分享過往的經驗,另一方面鼓勵年輕人創新。對於孩子們未來的工作型態或許身為父母的我們很難有具體的想像和結論,因此讓他們找到興趣,期許能有像陳文郁的決心和育種毅力般的不斷努力。所以讓兩個孩子吃飽、睡飽、好好學習,就是現階段最好的對策了。
參考閱讀:
[小六]說故事時間 ~ 西瓜大王陳文郁(103.11.5)
[小六]說故事時間 ~ 陳文郁的童年(103.11.23)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