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和兒子第二次上課,繼上週合作家庭比薩後,
本周透過繪畫與陶土創作各自表述親子之間的關係,
我覺得很適合媽媽們在家和孩子一起玩。
首先老師發下圖畫紙,每個人要畫出兩張圖,給孩子的主題是:
1。我眼中的自己與媽媽。
2。媽媽眼中的我與媽媽。
媽媽的主題是:
1。我眼中的自己與孩子。
2。孩子眼中的我與孩子。
另一個給孩子的主題也可以是:
1。我眼中的自己與爸爸。
2。爸爸眼中的我與爸爸。
如果覺得上面的文字似乎有點繞口令,來看兒子這張圖即可明瞭。
這是兒子的第一個主題:我眼中的自己與媽媽。
在兒子的眼中媽媽是一本大百科,他自己則是一顆躲避球。
老師好奇地問:「為什麼是一顆球?」
因為躲避球難以捉摸,有時候會被打到,有時候又可以躲過。他覺得他自己是難以被掌控的人。
我的第一個主題是:我眼中的自己與孩子。
向日葵就像成長中的孩子,提供給他陽光、雨水和空氣,有一棵足以遮蔭的大樹作為需要時的棲息之地,期待孩子能長成他自己想要長成的樣子。
因為時間限制的關係,我們只畫出第一個主題,其實第二個主題有點難度,不管是「媽媽眼中的我與媽媽」或是「孩子眼中的我與孩子」,都是要當對方肚子裡的蛔蟲,揣想對方認為自己是什麼樣貌。
如果媽媽們想要和孩子們玩,了解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意象,可以從第一個主題開始,請孩子畫出自己與媽媽(或爸爸),如果孩子覺得有點困難無法下筆,提醒他們用小動物或物品代表也可以,當天上課時就有一位媽媽畫自己是一隻母老虎!活動時間大概是十到十五分鐘,才能當下且直覺地畫出心裡的感覺,考慮太多可能就會失真了(這是我自己的註解)。而且還可以每年畫上一張,看看父母的意象是否逐年改變,應該很有意思。
接下來老師發下陶土,讓大家在紙盤上作出自己與對方(媽媽或小孩)。
兒子在紙盤上捏出他和我。我提醒他:你的耳朵少了一個。
分享時老師問他怎麼少了一個耳朵?
他靦腆地說有時候不想聽啊!
所以,少了一個耳朵是創作的一部分。
我看著專注捏陶的兒子捏出他的側面,老師說很像錢幣上的人像。沒有上色是因為不知如何下筆。
結語:
主題訂為「我們的畫像,分享親子相處」的簡單活動卻頗有意思,從孩子的作品中處處透露出玄機。
鄰居媽媽讚嘆兒子思想靈活,竟能用躲避球比擬他自己,兒子和我在許多方面都是南轅北轍,他無法照著我的方法作事,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步驟。看來他的頭腦很清明,很了解自己與媽媽的關係。
至於「少了一個耳朵」就不用贅言了,李偉文在商周「不說教,有理!」中寫著「我才了解,就算我陪著她們長大、學習;就算我吃過的飯比她們吃的鹽還多,我的想法都是來自我過去的經驗,而不是她們的。」因此等待女兒們有想法或問題出現來詢問意見時再表態,會比較容易體會孩子真實的處境,提出實用的意見。
另外當天有一位媽媽捏陶土時,在他兒子的頭上放了一個類似孫悟空的緊箍咒。對他剛上小一的兒子而言可能暫時是可用的,再過幾年當她看到「少了一個耳朵」的表述,是否會和我有一樣的體認:孩子終究會長成他自己想要成長的樣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