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獻 v.s. 看電視或打電動?(100.12.3)
孩子們的學校推行「 閱讀護照」,鼓勵小朋友記下閱讀的心得或佳句,
每寫完三十本或六十本就有「 小學士」或「 小碩士」的獎狀,
還有獲得圖書禮券或是和校長合照等獎項,我不強迫他們寫,但是樂觀其成。

一二年級到兩個孩子班上說故事,琳琳的老師會要求孩子當天要完成閱讀護照的書寫,一學期累積下來的成果也很可觀,加上琳琳很愛看書,每天回家寫個一兩本,因此獎狀、獎金和合照她通通有份。

嘟嘟看到琳琳嚐到甜頭,本來也想努力,但是這畢竟是需要花時間花苦工的事,後來就不了了之。

升上中年級,兩個孩子又勤奮地寫起閱讀護照,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琳琳已經寫完一百二十本書,而嘟嘟竟然是全班第一個寫完六十本書的,他自己也很有成就感,鄰居媽媽到學校當義工,看到圖書館的公布欄上貼著嘟嘟和琳琳的名字,還大大地褒獎他們一番。

琳琳最近提到一個同學問他的問題,讓我和昨天聽到的演講內容作了連結。

同學的問題是:是不是你的媽媽規定你每天一定要寫一本閱讀護照(看完一本書之後寫心得),然後才能看電視或玩電動?

我問她怎麼回答?她說只是笑一笑,沒有回答同學。

閱讀護照是她自己要寫的,嘟嘟和琳琳平日也沒有看電視和打電動的習慣。

看電視算是很普通的休閒活動,從孩子們的談話中得知,班上有些同學每天花許多時間打電動,甚至同學們約好時間一起玩線上遊戲。

Bubu 昨天晚上在交大的演講中提到「貢獻 」的概念,每個人都要對家庭有貢獻,三歲到五歲的孩子就可以幫忙擺餐具,甚至把換洗的衣服翻正面都是,所有「貢獻 」的學習都從生活而來,小時候是有禮貌、守紀律、用功和助人,成年後這些特質幫助個體獨立的完成,包含工作態度和金錢觀念,因此「貢獻 」從家庭開始,而後與社會作完整的連結。從家庭裡學會愛、關懷與互動,也學會生活自理的能力。「貢獻 」是個人情感滿足的基本,了解「貢獻 」意義的孩子會更開朗快樂。

我覺得「貢獻 」是一個很動人的概念,孩子知道他是家裡的一份子,除了受到呵護照顧,他也能有所貢獻,透過這些貢獻的完成帶來成就感,和家人的互動會更完整。

這一代的孩子「 很好命」,父母親為他們包辦所有的事,除了讀書,可能什麼事都不需要動手,寫完功課就可以看電視或打電動。

「 把孩子帶回生活裡」,讓孩子除了功課和才藝還能有其他的學習是「 有益身心」的事,嘟嘟曾在作文裡寫著:「我常幫媽媽做事,媽媽誇獎我掃地和拖地都做得很好,把家裡整理得很乾淨喔!」,我也常對孩子們提爸爸辛苦工作賺錢不是理所當然的事,相對的每個人也要對家裡有貢獻,例如做家事和用功讀書,有時嘟嘟坐在沙發讀著精采的故事書,現在琳琳一邊幫忙做家事一邊也會對著嘟嘟喊:「ㄟ,你今天對家裡有什麼貢獻?」



arrow
arrow

    h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